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
A.用改良的方法改造中国 | B.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
C.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D.排斥西欧国家,向日本学习 |
1714年以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因不谙英国事务,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这表明()
A.国王权力逐渐削弱 | B.国王不再对内阁负责 |
C.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 D.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
“所谓正义,主要地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是古罗马的法律谚语。这一谚语被欧洲人再次广泛宣扬是在()
A.文艺复兴中 | B.宗教改革中 | C.光荣革命中 | D.启蒙运动中 |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此语实际上()
A.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
B.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
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
D.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
普罗泰戈拉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其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客观评价古希腊城邦制存在的根本原因 |
B.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
C.科学阐释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
D.强调美德即知识,突出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完成
A.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