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
A.用改良的方法改造中国 | B.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
C.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D.排斥西欧国家,向日本学习 |
北魏李安世就均田问题上疏“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表明他主张()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
B.在维护私有制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 |
C.增加土地租税以保证财政收入 |
D.恢复井田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
它“使人们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宇宙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它”指的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 B.达尔文的进化论 |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D.普朗克的量子论 |
凯末尔曾说过:“为了拯救国家,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下列反映其理论的措施包括
①废除土耳其政教合一的政体
②革新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③效仿德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改革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1973年欧共体9国与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
人口 (百万人) |
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
出口贸易 (亿美元) |
黄金外汇储备 (亿美元) |
|
欧共体 |
256.69 |
1065 |
4140 |
2100 |
606.2 |
美国 |
210.11 |
1307 |
6210 |
702 |
116.6 |
苏联 |
249.75 |
675 |
2700 |
215 |
– |
——转引自:伍贻康等《欧洲经济共同体》,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共体各项经济指标都已超过苏联和美国
②欧共体总体经济实力开始成为能与美苏两极相抗衡的经济力量
③欧共体各成员国的合作,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④美苏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格局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据统计,英国毛织品1788年生产7.5万匹,1817年达到49万匹,增长5.53倍。煤年产量,1700年为500万吨,1795年增至1000万吨,增长1倍。生铁产量,1740年为17350吨,1806年猛增至258000吨,增长13.87倍。导致英国发生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 B.大肆进行海外殖民掠夺 |
C.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 D.黑奴贸易积攒大量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