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1973年欧共体9国与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
|
人口 (百万人) |
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
出口贸易 (亿美元) |
黄金外汇储备 (亿美元) |
欧共体 |
256.69 |
1065 |
4140 |
2100 |
606.2 |
美国 |
210.11 |
1307 |
6210 |
702 |
116.6 |
苏联 |
249.75 |
675 |
2700 |
215 |
– |
——转引自:伍贻康等《欧洲经济共同体》,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共体各项经济指标都已超过苏联和美国
②欧共体总体经济实力开始成为能与美苏两极相抗衡的经济力量
③欧共体各成员国的合作,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④美苏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格局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中国政治统一与文明连续的是
A.分封制 | B.三省六部制 | C.科举制 | D.中央集权制 |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史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说的“贵族政体”是指
A.西周分封制 | B.秦朝郡县制 | C.元朝行省制 | D.清朝军机处 |
有历史学家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他在此处所运用的史学观点是
A.唯物史观 | B.全球史观 | C.文明史观 | D.现代化史观 |
竹枝词是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情感或是社会的变迁。下面四首竹枝词中,不能反映鸦片战争后社会新事物的是
A.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
B.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
C.韩家潭里好排场,谁说高楼让外洋。请向报端看广告,北京初创打球房。 |
D.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穿成压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