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衍字昌叔,河内人,徙河中。第进士,调华池令。民牛为仇家断舌而不知何人,讼于县,衍命杀之。明日,仇以私杀告。衍曰:“断牛舌者乃汝耶?”讯之具服。
后知淳化,耀之属县。衍从韩绛宣抚陕西,遇庆卒溃乱,衍念母在耀,亟谒归,信宿走七驿。比至,庆卒尝戍华池,知衍名,不敢近。时诸郡捕贼兵粮糒无以给,遂擅发常平仓,且惧得罪。衍曰:“饥之不恤,则吾丘将为庆卒矣。”衍考课为一路最。
元丰中,种谔西征,参其军事。谔第赏,以死事为下。衍曰:“此非所以劝忠也。”力争之。谔还入塞,诏往灵武援渭、庆两军。将行,衍曰:“吾兵惰,归未及解甲,安能犯不测于千里外哉?”谔乃止。同幕畏罪,阳谢衍曰:“师不再举,君之力也。”衍识其意,曰:“全万众之命,以一身塞责,衍无憾焉。”
元祐初,大臣议弃熙、兰,衍与孙路论疆事,以为“兰弃则熙危,熙弃则关中震。唐自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今二百馀年,非先帝英武,孰能克复。若一旦委之,恐后患益前,悔将无及矣”。议遂止。改陕西转运判官,金部、户部员外郎。
熙河分画未决,诏衍视之。还言:“质孤、胜如据两川美田,实彼我必争之地,自西关失利,遂废不守。请界二垒之间,城李诺平以控要害,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通泾原。”明年,遂城李诺,名曰定远。三迁左司郎中。
绍圣初,以直秘阁为陕西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庆州,徙延安,又徙秦州,未行而卒,年六十三。敕河中官庀其葬,后追录不弃兰州议,官其一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衍念母在耀,亟谒归 亟:多次 |
B.比至,庆卒尝戍华池比:等到 |
C.同幕畏罪,阳谢衍阳:假装 |
D.三迁左司郎中迁:升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体现穆衍“才识过人”的一组是( )(3分)
①衍命杀之 ②信宿走七驿 ③饥之不恤,则吾丘将为庆卒矣
④兰弃则熙危,熙弃则关中震 ⑤熙河分画未决,诏衍视之 ⑥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通泾原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衍善于断案。在任华池令的时候,一百姓的牛的舌头被仇家割断了,却不知是谁干的,穆衍设下妙计,抓获了割断牛舌头![]() |
B.穆衍能应时而变。当各个郡县抓捕乱贼的士 兵没有粮食供给,其他人又害怕承担罪名时,穆衍挺身而出,私自打开粮仓救济士兵。 |
C.穆衍体恤士兵。种谔的军队刚打完仗回到塞内,就接到命令去支援其他军队。穆衍认为兵卒疲惫懈怠,回来后还来不及休整,不应前去。 |
D.穆衍不人云亦云。大臣提议放弃熙州、兰州,穆衍力排众议,认为熙州和兰州绝不能放弃。后来,穆衍去世时,皇上还为他不放弃兰州而追加记录他的功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谔第赏,以死事为下。衍曰:“此非所以劝忠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一旦委之,恐后患益前,悔将无及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泽乃西入秦西:向西 |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使……窘迫、困窘 |
C.虽死无所恨恨:忌恨、怀恨 |
D.昭王新说蔡泽说;听说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其卒然亦可愿【】②【】延入生,为上客③与语,大说【】,拜为客卿
A.①与 ②乃 ③之 | B.①也 ②乃③其 | C.①与 ②以 ③其 | D.①也 ②以 ③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B.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C.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D.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
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
B.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成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
(2)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3)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①。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
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沉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
及太祖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②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注释】①业尚:学业品德。②直史:秉笔直书的史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郎,不就就:赴任 | B.豫坐者皆赋诗豫:预先 |
C.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衅:祸患 | D.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遗:舍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义康乃悦 |
B.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岂可因国之灾 |
C.喜愠不见于色形于辞旨 |
D.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是一项是( )
A.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B.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C.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D.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昙首自幼很有才学,在高祖一次设宴上,宾客们即席赋诗,王昙首才思敏捷,率先完成了诗作,高祖阅览后,很是高兴。 |
B.宋高祖十分赏识王昙首,认为他沉稳坚毅、有识见、有器度,是宰相之才,更叮嘱宋太祖日后遇事要多听取王昙首的意见。 |
C.王昙首在平定内乱中立下大功,太祖认为,如果没有王昙首兄弟俩,自己就不会有今天的皇位。于是便下诏封赏了王昙首。 |
D.王昙首为了消除彭城王义康的不满,一再请求到吴郡任职,但未获准;于是又劝说兄长王弘将府中一半兵力分给了彭城王。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②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2)从文中找出直接体现王昙首“美德”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③,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释:①糟:酒糟 ②醨:薄酒③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既嫉之嫉:嫉妒 |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续 |
C.举贤以自佐佐 :辅助 |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内惑于郑袖身客死于秦 |
B.冀幸君之一悟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以削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C.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
翻译画线句子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③,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释:①糟:酒糟 ②醨:薄酒③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既嫉之嫉:嫉妒 |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续 |
C.举贤以自佐佐 :辅助 |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内惑于郑袖身客死于秦 |
B.冀幸君之一悟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以削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C.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
翻译画线句子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然其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者,可胜数哉!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况死者人之所难乎?吾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人而已。其初无卓然之节,而终以死人之事者,得十有五人焉,而战没者不得与也。然吾取王清、史彦超者,其有旨哉!其有旨哉!作《死事传》。
……
姚洪,本梁之小校□。自董璋为梁将,洪尝事璋,(梁亡)后事唐为指挥使。长兴中,遣洪将千人戍阆州。董璋反,遣人以书招洪,洪得璋书,辄投厕中。后璋兵攻破阆州,执洪,璋曰:“尔为健儿,我遇汝厚,奈何负我邪?”洪骂曰:“老贼!尔昔为李七郎奴,扫马粪,得一脔残炙,感恩不已。今天子用尔为节度使,何苦反邪?吾能为国家死,不能从人奴以生!”璋怒,然镬于前,令壮士十人刲其肉而食,洪至死大骂。明宗闻之泣下,录其二子,而厚恤其家。
……
沈斌,字安时,徐州下邳人也。少为军卒,事梁为拱辰都指挥使。后事唐,从魏王继岌破蜀,平康延孝,□功为虢州刺史,历随、赵等八州刺史。晋开运元年,为祁州刺史。契丹犯塞至于榆林,过祁州,斌以谓契丹深入晋地而归兵羸乏可击,即以州兵邀之。契丹以精骑划门,斌兵多死,城中无备,虏将赵延寿留兵急攻之,延寿招斌降,斌从城上骂延寿曰:“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已而城陷,斌自尽,其家属皆没于虏。
(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传第二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胜数哉胜:尽,完 |
B.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乐:以……为乐 |
C.其有旨哉旨:目的 |
D.其家属皆没于虏没:俘虏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 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
② 姚洪,本梁之小校□
③ 从魏王继岌破蜀,平康延孝,□功为虢州刺史
A.① 也②焉③于 | B.① 焉② 也③ 以 |
C.① 者②乎③其 | D.① 之② 者③ 何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B.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C.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D.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开平到显德年间,五十三年之间,前后一共经历了五个朝代,在此局势动荡之时,无法要求士大夫们忠心不变。 |
B.五代期间,不少读书人虽学得仁义忠信,享受俸禄,协助治理国家,却不在乎国家的存亡,苟且偷生,不以为耻。 |
C.董璋曾经是姚洪的手下将领,后董璋降梁,想劝降驻守阆州的姚洪,姚洪不从,董璋破城抓住姚洪后将其残忍杀害。 |
D.祁州刺史沈斌率军攻打入侵的契丹军队,因误判敌情,被契丹军队围城,他大骂敌将,宁死不降,城破后自杀身亡。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
② 斌以谓契丹深入晋地而归兵羸乏可击,即以州兵邀之。
(2)姚洪和沈斌都被收录入《死事传》,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