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6题。
紧抱生命之树/林清玄

在青岛的崂山,巧遇一棵茶花树。
茶花树的岁数已无从查考,听说至少有七八百岁。
只能以“伟大”“非凡”来形容。这棵茶花树有四层楼高,花开数以万计,使得整个庭院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片深红,美丽的深红。
我走到深红的茶花树下,靠近树干,轻轻地、敬仰地紧抱茶花树。那一刻,如同触电,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我绕了一圈,又紧靠到树上去。
茶花树无言,却告诉我生命的无常,因为它看尽了王朝的兴衰起落。
茶花树无语,却告诉我每一次的风雨,只要经得起考验,就会变得更强大。
茶花树不动,却告诉我追求美之必要,它的岁月都是在开最美的茶花。
在崂山,茶花树还算是个婴儿,有许多树是唐宋时代就有的,还有几棵从汉朝到现
在的老树。
祭拜之后,我一一去拜访老树,并深情地拥抱它们。
我从幼年时代就喜欢拥抱树木,在心情不佳、处境恶劣的时候,就会跑到离家不远的桃花心木林,拥抱那棵最高大的桃花心木。树的坚强与崇高抚慰了我:“安心吧!在你之前,有许多人心情比你更差,也有许多人处境比你更坏;他们不都熬过来了吗?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会度过难关的。”
在城市里,周遭并没有大树,我种植了心灵的大树。那棵树也是饱经风霜和考验的,
但它有鲜明的态度、正向的思维、坚强的意志,只要我闭起眼睛,贴近大树,一切的不
如意,就风吹云散了。
我拥抱山林的大树,因为它们看尽了历朝历代人间的繁华与凄凉,可以使我们穿越
一时一地的困境。
我拥抱心灵的大树,因为它经历了生命岁岁年年的暗淡与辉煌,使我们超越了一朝
一夕的迷思。
我想起许多年前,在黄山的万峰之巅,靠在一棵老松树的树干上,看着脚底的烟云风雾,内心感动莫名。这千年老松脚下竟无寸土,它是从石头缝中生长的。
脚下无寸土.却能屹立千年,不只青松如此,历史上伟大的修行人、思想家、创造者,哪一个不是从万仞岗那毫无寸土的石头上生长起来的呢?
(选自2008年第2期《读者》卷首语)
.“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这传给我的“心情”具体是什么?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我从幼年时代就喜欢拥抱树木”,作者为什么喜欢拥抱树木?
                                                                                       
                                                                                       
.作者成年后生活在城市,“种植了心灵的大树”,这“心灵的大树”指什么?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问题。
(1)最后一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你举一个修行人、思想家或创造者的例子,用这个人具体的事例证明“他们也是
这样生长起来的”。
                                                                                                                                                                                                                                                           
.电视节目中在播放“黄山松”的画面,下面是播音员的画外音:
——这千年的青松,站在万峰之巅,经历风吹雨打,看尽了脚下的烟霭雾岚,不正是“千磨万击还竖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写照吗?
请你也给电视台要播放的“崂山茶花树”画面配一段画外音(90字以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24分,除17.18题外每小题2分)
飘舞一次,美丽一次
①在所有飞翔的昆虫里,我一直对蝴蝶抱有某种好感,原因也许是蝴蝶与生俱来的美丽。
②确切地说,蝴蝶的美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之前,它必须经过怎样艰难和痛苦的蜕变,并不是我所能够想象的。自然,教科书上有着更为细致的说明,但是一些更为真实的痛苦历程却常常被我漫不经心地忽略掉了。人总是习惯于注意那些美丽的结果,却常常忽略了形成这样一种结果的过程。
③比如一只蝴蝶,在我的印象里,当它映入我眼帘的那个时刻,它已然是风姿绰约的了。
④在我看来,蝴蝶的每一次飞翔都是一次舞蹈。在自然界中,从来没有一种生物可以飞得如同蝴蝶一样忽隐忽现、飘忽不定却又姿态万千。
⑤看到蝴蝶,我常常会想起“翩翩起舞”这个词.我想,这个词的来历必定和蝴蝶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我曾经在一个红霞掩映的黄昏,于河岸注视着一只蝴蝶自由地在花草之间,以舞者的姿态穿越着,飘舞着。我想象着,在古时候的某个傍晚,也应该有一个人,他置身于花丛中,目睹着蝴蝶如同仙子一样飘舞着,他从心底惊讶地叹息着,然后才流传出了那样一句诗意的言词
⑥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愿意将蝴蝶想象成动物界里的花朵,因为它总是极尽美丽地开放着,以一种独特的绚丽装点着这个世界。
⑦如同一株花一样,蝴蝶的美丽似乎也很短暂。每到冬季来临,看着美丽的蝴蝶迎着渐冷的北风作最后的舞蹈,真有一种令人扼腕的忧伤,如同英雄末路或美人迟暮一样,总有些无可奈何的意味。
⑧我曾经在空旷的原野上追逐一只碗大的蝴蝶,它的双翼如同菊花一样金黄夺目,中间点缀着的点点黑,像很多明媚动人而又含情脉脉的眼睛一样。我拼命追赶着,但是最终没能追上。我无限怅惘地目送着它消失在原野里。但是,第二年,同样在那个原野里,我看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蝴蝶掠过我的眼前,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一股巨大的惊喜填满。我狂奔在原野上,依然拼命追逐着,尽管最后,它依然轻巧地逃离了我的目光,但在很长时间里,我依然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之中。
⑨过后,我自然知道,如同花开花谢尽在一年之中一样,蝴蝶的美丽总是熬不过冬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花不同,蝶自然也不同。我们看到的花不是往年的花,我们看到的蝶自然也不是去年的蝶,但我仍然不由自主地缅想着,也许,会有那么一只蝴蝶,它可以熬过严冬,可以在来年继续美丽一次,舞蹈一次。
⑩我固执地认为,凡是喜欢蝴蝶的人。内心深处对美丽的渴望总是特别强烈的。蝴蝶不仅在我的世界里飞翔,它同时飞翔在每一个爱美的人的心里。
⑾蝴蝶大概就是一个天生的舞者,我常常会这样想。舞蹈便是蝴蝶的生命,美丽便是蝴
蝶的一生。即使短暂,也无法掩盖它洋溢的绚丽。
⑿不是这样吗?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舞者。面对生活,也许我们也应该
像一只蝴蝶一样,飘舞一次,美丽一次。
第⑤段中加点的“诗意的言词”指代的具体对象是什么?(2分)
第⑧段中,“我依然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之中”的原因是什么?(2分)
结合文意,解释第⑩段中加点词“世界”的含义。(2分)
请概括作者喜爱蝴蝶的原因。(2分)
结合文意,说说你对“舞蹈便是蝴蝶的生命,美丽便是蝴蝶的一生”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小题。
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①我家住在北达科地州莫特市的一个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一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
②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自然就学到了从商的技能。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放好包装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我们工作和观察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销售和生存。
③在此期间,父亲给我上了一堂让我永远铭记的课。
④那是在圣诞节前不久。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管理玩具部。一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店里。他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地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⑤爸爸下了楼,走到男孩身边,他那钢青色的眼睛微笑着,脸颊上深陷出两个漂亮 的酒窝。他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节礼物。爸你爸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尽管随便看,随便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⑥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⑦“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⑧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共计27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⑨“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
⑩爸爸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在我为小男孩包装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根断了的鞋带;我只看见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请说说“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这个标题为何用得好。

第②段中说“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销售和生存”,结合全
文,说说还有什么别的意义。


第③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⑧段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选文在情节内容上具有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是:


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试举一例。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小题。
相送
少小离家,几十年来,父母与我便有无数次的相送。但是,那两次父亲送我的场景,却让我长久地怀想,镌刻于心。
第一次是在上海火车站,父亲携家人送我和三姐去黑龙江上山下乡。我记得是1969年的11月28日,站台上吹着很冷的风。穿着棉袄,戴着棉帽的父亲表情木讷地站在我身边,深度眼镜后是沮丧的目光。他没有动手帮我们拿任何一样东西,几天没刮胡须的脸上,布满胡茬。一个“右派”身份的父亲,此刻,除了沉默,他无以言说。
我们上了火车,扒在窗前向家人招手告别。这时,火车启动了。可能父亲看见我们掉泪了,在火车加速的瞬间,父亲突然跟着火车跑了起来,声嘶力竭地喊:不要哭,坚强些!火车越快了,父亲跑得也越快,一直对着我们车窗喊:坚强些!象压抑过久的情感迸发,他的声音亮而撕裂,引来很多送别者的目光。终于,我们坐位的车窗穿过了站台。我回头,看见父亲在站台边停住了,喘着气,手中拿着帽子,头发被风吹得乱起。
40多年后,在我想起站台上那一幕时,很多图象己经模糊,但父亲奔跑时皱着眉、急切而又无助的表情却占据了整个脑际。
那年,父亲48岁,我18岁。
父亲是一个刚犟的男人,但对我,他却是最纤柔、最耐心的守护者。从小到大,我身上任何部位的叮咬、碰破,他都会摘下圆框眼镜,两眼贴近皮肤,看个仔细,即使我厌烦,他也笑咪咪地哄我。然后,先涂消炎膏,炎症消退,再用护肤膏滋润皮肤,确保皮肤不能结疤,光洁无损。现在,他把儿子送去野狼出没的森林,经受风雪冰霜之地的吹打,他一定会在梦中看到儿子身上的伤疤。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问父亲,他送别我们回家后的情形,也想问他当时的感受。但是,总觉得时间还长。直到他患上老年痴呆症,我才悔悟,这个问话,己经永远不会有应答了。
多年前我患上肺癌,没敢告诉父母。那时,父亲的痴呆症状还不深,有时也有莫名的微笑。可是,有一次,我坐在他身边,他突然支唔着说话。正在我疑惑之时,他又说:有困难找我。听得千真万确!而且,瞬间的表情十分肯定,似乎只有他能帮我解决问题。
我难以相信,一个患痴呆症的老人,会有这样的瞬间清醒。
我向父亲告别时,父亲从藤椅上慢慢地起身,执意要送我到楼下。但是,他哪里走得了步,我让他在房门口留步,他大概也挪不动了,让人撩起房门的布帘子,颤栗着抬起手与我告别,嘴唇抖动着,却发不出声。我不敢再看父亲一眼,转过身,急急地离去。以后,再见父亲时,他又没有了任何表情,仍然认不出我。直至他躺倒在医院的病床上,昏睡。
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最后的送别。他的儿子,己经在他的记忆中飘散得太远太远,再也看不见了。
从站台上的狂奔到混沌中的移步,父亲,您的两次送子之痛,都在你的心魂中飘离了么?我不再心存疑问,但它却沉沉地落在了我的心底,深藏再了那个最柔软的地方……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你如何看待患有痴呆症的父亲所恢复的瞬间清醒?
答:

请你揣测一下“我”“转过身,急急地离去”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答:

针对父亲的两次送子之痛,是否已经在他的心魂中飘离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再心存疑问”?
答:

读英国作家大卫·洛契佛特的小说《魔盒》,完成7—11题。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
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①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②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③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似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200字左右)

头顶有把伞
⑴窗外哗啦啦地下起了雨,雨滴不住地敲打着玻璃窗户,溅起片片零乱的水花。陈小雨觉得雨滴不像是打在玻璃上,倒像是滴落在自己的心里。望着外面的大雨,陈小雨再也静不下心来听课了,她看了一眼手表,还有10分钟就放学了。正好这时老师的课也讲完了,她便托着下巴,听着杂乱的雨声,胡思乱想起来。
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下雨天,陈小雨的心情就十分糟糕。不为别的,就因为别的同学有父母送伞,而自己却没人送伞。每每看到同学撑开父母送来的雨伞时,她就羡慕得要命,紧接着就是一阵莫明的失落。其实,每次下雨前,她都有所准备,包括今天,她的书包里就放着一把折叠的雨伞。可是,她仍然期盼能打着母亲送来的雨伞。
⑶在陈小雨的记忆中,父母从没来学校给她送过伞。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临近放学,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许多家长都手持雨伞,焦急地等在学校门口,她以为母亲也一定夹在其中。可是,人群散了,她也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回到家里,她浑身都淋透了,委屈地哭着质问母亲:“同学的妈妈都来送伞,你怎么不给我送呢?”
⑷母亲听后歉意地说:“宝贝,对不起!妈妈要上班,没有时间,你得学着自己想办法。”从那以后,陈小雨每天都要关注天气预报,如果预报第二天有雨,她就事先放一把折叠伞在书包里。有时,她还会提醒母亲不要忘记带伞。
⑸不知不觉,放学铃声响了起来,陈小雨木然地站起身,到了校门口,她还是忍不住朝人群中望了望,尽管她知道母亲是不可能来给自己送伞的。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怎么可能呢?她难以置信,使劲地揉了揉眼睛,的确是自己的母亲。她惊喜地朝母亲挥挥手,并喊道:“妈妈,我在这里。”
⑹撑开母亲送来的雨伞,陈小雨觉得是那么激动,那么高兴,那么幸福。这么多年来,母亲是第一次主动给自己送伞,而且还是在自己带了伞的情况下。她问母亲:“今天怎么有空,想起给我送伞呢?”
⑺母亲望着远处,答非所问地说:“怕你失望,怕你难过,更怕你自卑。”
⑻原来母亲是懂自己心的,陈小雨的心里不禁一颤。一直以来,她都觉得母亲不太关心自己,更不理解自己。但当她听到母亲刚才说的话时,才发现一切并非这样。
⑼虽然如此,陈小雨还是不解地问母亲:“小时候,我特别盼望你能给我送伞,可是你总说忙,而现在我长大了,你却把我当成了小孩。”
⑽母亲叹了口气说:“因为小的时候,你不懂得自卑,那时妈妈只想让你学会独立,事事都要靠自己。其实,每次下雨,妈妈都悄悄地躲在不远处,默默地注视着你。哪一位母亲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呢?看到你淋雨时,妈妈的心如同被针刺一般,无数次想跑到你的面前,为你遮风挡雨,为你排除一切困难。可是妈妈心里明白,你需要成长。在妈妈的庇护下,你永远也长不大。所以,妈妈才狠下心不给你送伞。”
⑾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顿了顿又接着说:“现在,你长大了,已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而且有了爱的需求。如果妈妈再不出现,你就会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并觉得妈妈不够爱你。其实,在妈妈的心目中,你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⑿听了母亲的诉说,陈小雨不禁热泪盈眶。她没想到,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竟包含着母亲这样的良苦用心。
⒀街上的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但陈小雨的心里却晴空一片。因为她明白,无论自己走到哪里。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她的头顶始终有一把撑开的大伞。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陈小雨的口吻概述出来(要用第一人称。60字以内,3分)

文中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

请说说第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并不相同,你的父母又是用怎样的方式爱着你呢?请选取一件小事来述说一下父母的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