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
B.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
C.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故又名“监州” |
D.通判的设立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
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
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三大政策 |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 B.拜金主义盛行 |
C.轻商思想淡化 | D.商品经济发展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致良知 |
“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该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李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