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乙烯,请回答: 
(1)在装置①~③中,有明显错误的一个装置是_____(填序号),改进方法是
。
(2)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为 。
(3)配制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的方法是 。
(4)若装置②中所盛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则其作为 。
(5)若装置③中的试剂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6)实验前往往在烧瓶中加入一些碎瓷片,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烷催化裂解生成烷烃和烯烃,可按下列两种方式进行:
C4H10→C2H4+C2H6;C4H10→C H4+C3H6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丁烷裂解气中CH
和C
H
的比例关系,设计实验如下图所示:
如图连接好装置后,需进行的操作有:①给
D、G装置加热;②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③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等……
注:CuO能将烃氧化成CO
和H
O;A
l
O
是烷烃裂解的催化剂;G后面装置已省略。
(1)这三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填序号)
(2)简要叙述证明空气已排尽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定丁烷完全裂解,且流经各装置中的气体能完全反应。当装置E和F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增加了0.7g,G装置中固体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1.76g,则在丁烷的裂解产物中
CH
和C
H

的物质的量之比n(CH
):n(C
H
)=______________。
(4)若对实验后E装置中的混合物再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①分离操作I、Ⅱ的名称分别是:I、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
②Na
SO
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块很小的铜片,再加入少量浓硫酸,然后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把一小条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放入带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中。塞紧试管口,在玻璃导管口处缠放一团蘸有
溶液的棉花。给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当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停止加热。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浓硫酸所体现的作用是性。
(2)试管中的液体反应一段时间后,
处滤纸条的变化为。待试管中反应停止后,给玻璃管放有蘸过品红溶液的滤纸处微微加热,滤纸条的变化为。
(3)待试管中液体冷却后,取试管上层液体加入一支试管中,再慢慢加入少量水,可观察溶液呈色。
(4)玻璃导管口处缠放一团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所起的作用是
(5)如果浓硫酸的浓度为
,铜片是过量的,加热使之反应,当被还原的硫酸为
。则浓硫酸的实际体积(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取了0.1 mol·L-1的一元酸(他们所取的酸可能是不同的)20.00 mL,分别向其中滴加0.1 mol·L-1的一元碱(他们所用的碱也可能是不同的),在滴加过程中不断测定混合液的pH,下表是测得的部分数据。
| 测定溶液的pH |
||||
| 加入碱溶液的体积/mL |
甲 |
乙 |
丙 |
丁 |
| 19.98 |
4.3 |
7.7 |
4.3 |
|
20.0 0 |
7.0 |
7.0 |
8.7 |
5.3 |
| 20.02 |
9.7 |
10.0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较方便准确地量取所用的酸,甲同学量取酸液时左手拿洗耳球,右手所持的玻璃量器是(填该量器的名称),向酸溶液中滴加碱溶液时,所用的仪器是。
(2)分析表中的数据,有一个数据肯定是错误的,该数据是,在回答以下问题时都应该剔除该数据。
(3)四位同学所选用的酸溶液pH最大的是(在甲、乙、丙、丁中选填)。
(4)请计算甲同学在滴入19.98 mL 碱溶液时,溶液的pH约为(保留一位小数,也可用对数形式表示)。
(5)若以上酸碱用于中和滴定,试给出选用指示剂的建议(填在表格中)
| 甲 |
乙 |
丙 |
丁 |
|
| 建议选用的指示剂 |
实验室通过简单的“试管实验”,即可探索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请你选用下列试剂,根据实验要求完成下表。
| 实验方案(只要求填写选用试剂) |
① |
② |
| 填试剂序号 |
填试剂序号 |
|
| 实验现象 |
一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另一支试管中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
|
|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 结论 |
金属性:Mg>Al |
非金属性: |
试剂:①镁条、②铝条、③氯
水、④AlCl3溶液、⑤MgCl2溶液、⑥NaBr溶液、⑦氢硫酸、⑧水、⑨NaOH溶液
某校课外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
(1)该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乙炔的制取及燃烧性质验证”实验。
①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点燃乙炔前,需要。
③在导管口c处点燃乙炔,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该小组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确定某饱和醇的结构。
①反应前,先对量气管进行第一次读数。反应后,待装置温度冷却到室温,再对量气管进行第二次读数。读数时,应注意的操作是:,并使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②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中读数已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数值)
| 饱和醇的质量 |
金属钠的质量 |
量气管第一次读数 |
量气管第二次读数 |
|
| ① |
0.62 g |
5 .0g(足量) |
40 mL |
264 mL |
| ② |
0.31 g |
2.5 g(足量) |
40 mL |
152mL |
已知该饱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根据上述数据可确定该饱和醇是元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