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滇王之印”的印文)。该印是
|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
|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保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
|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 |
| B.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它没有成功 |
|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 D.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新篇章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 | B.洋务运动 |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择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联邦政府——三权分立 |
| B.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
| C.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苏联体制僵化改革失败 |
| D.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萌芽 |
“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马法
| A.保持习惯法传统 | B.强调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 |
| C.崇尚自由和理性 | D.追求客观公正地解决现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