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材料二 “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的《克伦威尔的历史》
材料三 自从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争取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的和无情的背弃。有人在讲到这样两方面极端的评论时曾说:“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了。”也有很多人把克伦威尔说成是好坏参半的人物。休谟说他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的人物,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用克拉兰敦的典型的话来说:克伦威尔是一个“勇敢的坏人”。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哪些史实可以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为什么自17世纪以来,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元·刘孟保等《南台备要》
材料三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日: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出现的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行省拥有的权力。
(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看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政府建议设立一个共同的高级公署来管理法国和德国的煤和钢铁的生产。其它欧洲国家也可以参加这个机构的组织。
——法国外长舒曼
材料二……法国的安全完全依赖她(美国)的保护。这种说法出自统合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乎国家的欧洲之理念,在这个构想下,法国就消失了。一个没有政治实体、没有经济动力、没有防卫能力的欧洲,因而在面对苏联集团时,注定成为那个自身有政策、经济和国防的强大的西方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附庸。
——法国总统戴高乐
材料三加入军事一体化机构(北约)后,法国将更强大、更有影响力,因为法国必须成为北约的“共同领导人”之一,而不是处于从属地位。
——法国总统萨科齐
材料四萨科齐的野心不仅在于重返北约,还在于利用北约,增大欧盟独立防务的力量,让欧盟站在与美国抗衡的地位。他的野心也在于,让北约做出有利于法国的改变。在回归北约之前,他就已经想好要如何把北约变得不一样了。
——美国《时代》周
请回答: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道,概括出法国提出煤钢联营计划的背景。这一计划取得了哪些成果?
(2)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在60年代退出北约的背景。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初法国重返北约的目的。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法国的外交政策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电影中的历史”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他们在电影《十月围城》中发现:电影在最后的字幕里显示:“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字幕表明,编导者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有人却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 假如巨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利,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并开导国王,把他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巨民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斌予其权力保护的目的,是希望自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请回答:
(1)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思想的主要不同点。这两种思想在当时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2)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变化?(3分)
材料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