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东西方都出现了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一些思想家开始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成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实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实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樊迟问之,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公元17、18世纪,东西方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相似之处,反映在思想方面,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法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为了使社会公约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它就默契地包含着这样一种规定——唯有这一规定才能使其他规定具有力量——即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并且也唯有它才是使社会规约成其为合法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社会规约便会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严重的滥用。
——卢梭《社会契约论》
(注:“公意”是指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并评价其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孔子主要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孔子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黄宗羲和卢梭身处不同国家,却能够产生相似思想的原因。
(5)黄宗羲、卢梭的主张是否得到了实施?请阐明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孟德斯鸠(1689—1755)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四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这句话的核心思想以及在其统治期间的主要表现,简要比较董仲舒和黄宗羲两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之处。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政治主张,并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思想与洛克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3)材料四中康有为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4)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文帝时,敕官吏务省经费以便民,减少守卫京师的士卒,减少太仆用马,用以补充邮驿的需要;下诏亲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论罪充当官府役作为奴者回乡务农;下诏免收天下田租,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三年;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废除了汉律中沿用秦律而来的收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益。汉景帝时,下诏准许民户由耕地缺少的地方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下令民半出田租,实行三十而税一,从此成为汉朝定制;禁止官吏贪受财物,贱买贵卖;下诏不受郡国贡献锦绣等奢侈物品,以省徭赋,对官吏贪污渎罪者,治其罪;诏令郡国务劝农桑,多种树,禁止官吏采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文景时期,汉与匈奴、南越修好,边境的民族关系比较好。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西汉社会经济上升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但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文景之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学敩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蠹政害民,实由于此。”……“自今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书》卷四《炀帝纪》
材料二开元二十一年(732年),官自三师以下共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从神龙元年到开元二十九年(705—740)的三十六年间,进士及第者总共不超过九百人,平均每年只有三十一人。明经及弟人数,如按开元十七年推算,每年不超过百人左右,明经、进士两者相加,最多也只能满足所需人数的四分之一。……高宗以前,官贵子弟主要从门荫出身,一般地主子弟则从流外入流(未进入九品称为未入流),或应募从军以战功来获取官职和勋赏。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三
太宗 |
高宗 |
玄宗 |
肃宗 |
代宗 |
宪宗 |
敬宗 |
文宗 |
武宗 |
懿宗 |
|
宰相总数 |
29 |
41 |
27 |
16 |
12 |
29 |
7 |
24 |
15 |
21 |
科举出身者 |
3 |
13 |
18 |
6 |
7 |
17 |
7 |
19 |
12 |
20 |
其他高级官吏和少部分中级官吏,从两《唐书》有传者的情况来看,德宗(742年—805年)以前,进士出身者所占比重最多时已超过20%。顺帝至武宗时六百五十人中进士出身者三百零一人,占46%,宣帝至哀帝,四百一十四人中进士出身者二百二十一人,占53%。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四判断一个政权是开放式政权还是封闭式政权,其重要标志是看政府职位是否为某一阶层所垄断,底层社会的人士是否拥有向上流动和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战国时期的养士乃是“私养”“家养”,还不能说是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只有到变为“国养”的时候,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调整选官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是否是开放性政权,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