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 B.绝 /多生怪柏 |
C.虽/乘奔御风 | D.常有高/猿长啸 |
.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隐瞒) | B.良多趣味(确实) |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 D.哀转久绝(消失)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C.已而之细柳营 | D.策之不以其道 |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古诗文阅读(19分)
为进一步了解范仲淹。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舟中
【宋】范仲淹
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①。
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
乙
宝元初,元昊②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袶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③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谓范雍也。又城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蓄锐,以据贼冲。
(张唐英《范仲淹传》)
丙
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④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事闻,富粥⑤时在枢府,议欲诛伸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粥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⑥遗之,法所当诛也。”仲淹曰:“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从之,仲约由此免死。
(王稱《范仲淹传》
【注】①扣弦:手击船边,用作歌吟节拍。②元昊:人名,即李元昊。③俾(bǐ):使。④知高邮军:掌管高邮军。⑤富弼:洛阳人,时任枢密使。⑥醵(jù)钱:筹钱。
(1) 阅读《舟中》一诗,完成①②题。
① 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宥”有四个义项(下图),丙文中“仲淹欲宥之”“宥”的意思是__________(填序号)。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上嘉而从之 虽有嘉肴 |
B. |
具牛酒 百废具兴 |
C. |
贼悦,径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D. |
仁宗从之 战则请从 |
(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 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
② 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
(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躬耕于南阳 躬:鞠躬 |
B. |
当奖率三军 奖:鼓励 |
C. |
至于斟酌损益 益:增加 |
D. |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缓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寓情于事,追述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
B. |
诸葛亮上表的用语极为得体,语言率真质朴,情感恳切忠贞,令人感动,时时不忘先帝,处处为后主着想,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符合长辈的口吻。 |
C. |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
D. |
这篇表文被视为表的代表作,受到高度赞扬。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先帝的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 |
【乙】
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B. |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C. |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D. |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2)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古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上:统治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 ) ②乐民之乐者(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 |
以刀劈狼首 |
B. |
以伤先帝之明 |
C. |
以我酌油知之 |
D. |
以其境过清 |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B.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C.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D.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B. |
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C. |
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
D. |
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
(6)【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后有千里马 |
B. |
故/虽有名马 |
C. |
将军岂/愿见之乎 |
D. |
不/可屈致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B. |
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
C. |
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 |
D. |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
B. |
【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
C. |
【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
D. |
【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丁】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注释】①累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②惟:思。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故不为苟得也 |
B. |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
C. |
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既克,公问其故 |
D. |
①今或闻无罪 ②或王命急宣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辍耕之垄上 ②何陋之有 |
B. |
①为天下唱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C. |
①固以怪之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D. |
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康肃笑而遣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