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开播后,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每天有上千名观众给栏目打电话、写信、发传真和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收视意见,提供大量的报道线索。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上述材料表明( )
| A.公民可以依法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 |
| B.凡是在《焦点访谈》中揭露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
| C.新闻媒体是最重要的监督工具,公民的意见都能被采纳 |
| D.《焦点访谈》节目组的权力很大 |
《焦点访谈》进行的舆论监督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表明( )
| A.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
| B.舆论监督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上起着独特的作用 |
| C.《焦点访谈》在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
| D.公民向《焦点访谈》反映问题就等于行使监督权 |
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
|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闰八月将有灾难 |
|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
|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对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
| B.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 |
| C.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
|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学而不用,等于不学”。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 A.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
|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 C.认识与实践同等重要 |
| D.参加实践和看书学习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
在下列说法中,能科学说明实践的含义的是( )
| A.实践是一种充满理性的认识活动 |
|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 C.实践就是行动、行为 |
| D.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