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子
D.逸豫可以亡身逸豫:犹豫不决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句子,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作者不认为国家兴衰是由“天命”决定的,用一个让步连词“虽”,很明显地把“天命”撇在一边;然后用副词“岂”构成强烈的反问语气,突出表明了国家盛衰是由人事所决定的。
B.庄宗用兵,背负箭矢,奋勇杀敌,告慰父亲。 写庄宗秉承父命,兢兢业业,紧扣“人事”二字着笔
C.第三段文末照应开头“盛衰”的“衰”字,写庄宗的灭亡。笔锋急转直下,表现出庄宗败亡之速,又以感叹作结,发人深省。
D.本文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本文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展开叙事、议论,对比鲜明,抑扬有致。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感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

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⑵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将一卷文言文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⑷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6题。
种梨
蒲松龄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人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鑱①,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问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②,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间尽。已,乃以鑱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把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把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人称素封者③,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头,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注:①鑱:一种铁质掘土的工具。②沸沈:热水③素封者:没有官爵封邑的富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市:买
B 肆中佣保者肆:店铺
C 见喋聒不堪喋聒:吵扰
D 一市粲然粲然:明白、清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蠢尔乡人,又何足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 从容徐步而去子产而死,其谁嗣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种梨》所讲的故事是一个滑稽剧,轻松而幽默。开始说的是一个乡人在集市上卖梨,一个道人万端乞讨而不得
B其间,一个伙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买了一个送给道人,没想到道人吃毕,把核种于地下,顷刻间便生芽、成长、开花、结果,于是道人遍送观者。
C而乡人待道士走后发现自己的一车梨已经化为乌有,进而发觉刚才砍的梨树竟是自己的梨车,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
D蒲松龄先生在评价中说得很沉重和愤慨,许多人因为去借钱而弄的亲邻关系紧张,兄离亲散,孤立无援。可见先生对吝啬鬼之恨了。
7、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
译文:
②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
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
②“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5.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觉广意薄乎?薄:微薄
B.明者睹未萌萌:开始发生,显现
C.可殄灭也殄灭:消灭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然:“燃”

2. 下列“以”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超为假司马 B.固以为能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3.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 B.因激怒之曰
会天大雨,道不通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C.今虏使到裁数日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唯大王裁其罪匈奴使来数日
4. 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鄯善国的国王广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恭敬完备
B.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你们和我都身在绝境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从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办法告密
D.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死了却不能扬名,就不是壮士

5. 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现班超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C.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酒酣,因激怒之
D.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6.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日:“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 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龅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到,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起迁为武安君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乃:于是

6.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④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⑥武安君言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⑧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译文:
②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译文:
③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