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反映了 ( )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 B.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 |
C.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 D.读书人放弃科举考试 |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③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④都是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八字方针”的实施 | B.文革的破坏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 D.自然灾害的发生 |
下图是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图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可以证明南优二号技术推广的成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B.可以佐证当时农业生产受“左”倾思想影响的史实 |
C.报道的早稻产量过高,是虚假的,因此不具有史料价值 |
D.作为一手史料,可以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
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S794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
38.7 |
54.9 |
48 |
流入农业的资金(%) |
7.6 |
11.4 |
18.4 |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
53.7 |
33.7 |
33.6 |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C.锑锡输出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
D.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