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
| 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 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
| 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
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 A.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 B.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
|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
图是“共和”、“民主”在1833—1915年的出现频度统计表,图中可见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的反映了
| A.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
| B.清政府要民主但不同意放弃帝制 |
| C.宣传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潮成为新思想主流 |
| D.孙中山在海外领导同盟会,忽视国内的宣传 |
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
|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
|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
|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
| B.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
| C.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故又名“监州” |
| D.通判的设立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
资产阶级影响……的国家”。这里的“粉饰门面”是指
A.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B.皇帝权力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