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材料中的“秦”之“制”是指
A.中央集权制 | B.世卿世禄制 | C.分封制 | D.文化专制 |
下列各组人物,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梁启超 | B.李鸿章、孙中山 |
C.李鸿章、毛泽东 | D.梁启超、毛泽东 |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创立民国” |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D.“天下为公”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B.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
D.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些人的代表是()
A.魏源、林则徐 | B.康有为、孙中山 |
C.陈独秀、胡适 | D.毛泽东、邓小平 |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A.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