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某地方政府曾发布一则告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这反映了该地方政府
A.认为汉满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 B.对革命持中间立场 |
C.并不积极支持革命 | D.理性、宽容的态度 |
民国成立初期,孙中山认为临时政府要集中权力,总统有实权,才能更好地振兴国家,因而坚持实行总统制共和制。后来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专制,孙中山后来又同意把责任内阁写入《临时约法》。从近代宪政精神角度看,这些做法
A.导致整体更换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
B.缺乏妥协精神,不利于争取保守势力 |
C.使宪法工具化,反映了浓厚的人治色彩 |
D.致使政府部门职责混乱,酿成府院之争 |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它是一场动机正确、方法错误的爱国的农民起义的朴素形式。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恨的爆发某种意义上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其中“它”主要指什么
A.三元里抗英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百团大战 |
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
B.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 |
C.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