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下面不能作为这一变化原因的是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79年,欧洲共同体9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 8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23 4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2倍以上。同时,在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中,欧共体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了维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这段话表明欧共体当时()

A.经济实力大大超越了美国
B.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
C.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D.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GNP 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 年
4.3%
3.2%
4.8%
1973~1975 年
2.4%
5.3%
9.4%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数字的变化与“新经济”有关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