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当时宫廷的乐舞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势力强大 | B.周王室势力衰微 |
C.分封制趋于崩溃 |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
1943 年1 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0 月,中美英苏在莫斯科发表《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1 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这一系列史实说明()
A.抗日战争使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
B.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机遇 |
C.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苏平起平坐的大国 |
D.开罗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标志 |
“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A.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 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
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 | D.报纸进一步开启了民智 |
“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A.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 | B.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 |
C.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
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 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 的是()
A.金田起义 | B.定都天京 |
C.天京变乱 | D.提出《资政新篇》 |
公元前431 年,伯里克利宣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在此,伯里克利宣扬了()
A.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 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
C.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 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