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的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革命虽迟我六年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材料四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与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据材料三说明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材料三中,孙中山总结的俄国革命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从本质上看准确吗?为什么?
(4)为了材料四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对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作一简要的评价。
法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5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9表不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罗马《十二铜表法》
(1)根据材料,概括罗马《十二铜表法》所体现的重要精神。
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国王应居于法律和议会之上,不受世俗法律限制。
——英王詹姆士一世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英国《权利法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在王权和法律的关系上,国王和议会的认识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工商业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到了近代,工商业经济在艰难的时局中缓慢发展。
无论商王或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商周时代的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产生个体工商业者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工商业只能产生于都邑之中,依靠政权的力量管理和经营。
——张岂乏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喜》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商和西周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分析形成这种政策的原因。
末作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发生丁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
的原因。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依据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3)依据材料说明哪些因索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史实说明在近
代之前,这些因索是否有所变化。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国家侵略的不断深入,以洋务运动为标志,中国的近代工业艰难起步。
(4)依据地图分析洋务派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如何看待这种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人教社《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下面是一组西方画家描绘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
图一图二
材料三:
图一资本主义格局示意图图二不结盟运动的标志图三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国际格局?
(3)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图一向图二发展趋势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