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吕嘉传
太子兴伐立,其母为太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缺,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国人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於是天子许之。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使者皆东乡,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乡,侍坐饮。嘉弟为将,将卒居宫外。酒行,太后谓嘉曰:“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发。嘉见耳目非是,即起而出。太后怒,欲鏦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乃阴与大臣作乱。
天子闻嘉不听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无决。又以为王、王太后已附汉,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参曰:“以好往,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以为也。”辞不可,天子罢参也。郏壮士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以区区之越,又有王、太后应,独相吕嘉为害,原得勇士二百人,必斩嘉以报。”於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入越境。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太后及汉使者。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选自《史记》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为耳目者耳目:亲信 |
B.男尽尚王女尚:崇尚 |
C.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畔:叛乱 |
D.分其弟兵就舍就:靠近 |
下列句子中,都表现吕嘉“老谋深算”的一项是: ( )
①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
②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
③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
④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⑤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⑥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①②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大多不依附王太后,因而王太后劝说南越王和群臣归属汉朝的做法没有成功。 |
B.南越国内君臣不和,特别是南越王、王太后两人与丞相吕嘉之间的政见不同,这是引起南越国内乱的重要原因。 |
C.南越王和王太后设下了一个鸿门宴想杀掉吕嘉,但由于汉朝使者犹豫不决而没有成功。吕嘉觉察后产生了背叛之心。 |
D.汉朝的介入加速了吕嘉叛乱的步伐。就在汉朝天子派遣军队进入南越国之时,吕嘉等人造反,并杀死了南越王及王太后。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4分 )
②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 3分 )
③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 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知效一官 (2) 犹有所待者也(3) 而御六气之辩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彼且恶乎待哉
A.之二虫又何知 | B.而莫之夭阏者 |
C.去以六月息者也 | D.奚以知其然也 |
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
B.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
C.为了说明宋荣子修养虽高,仍有未树,列御寇虽能免行,仍须御风,他们均有所待。 |
D.为了说明顺应天道驾驭六气的重要性。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①,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②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注:①初机之士:指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②欺松桂而诱云壑: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骗。③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娄公所舍:留宿 |
B.非特深山之中特:只是 |
C.药不二贾贾:通“假” |
D.信道未笃笃:诚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以朝市为大隐耳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B.子何疑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D.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重为乡党所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为市隐斋记,却不对斋的本身作记述描画,而是从题外作淋漓发挥,以对话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名为隐士而实为热中于利禄之徒的丑恶面目。 |
B.文中称隐于朝市者为大隐,是因为身处于名利场中,而能心控自如,神志专一,不为外物的诱惑而致迷乱。 |
C.文章以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与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作对照,鞭笞、痛骂了现实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 |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鬻 书 以 为 食 取 足 而 已 不 害 其 为 廉 以 诗 酒 游 诸 公 间 取 和 而 已 不 害 其 为 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佟客
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 “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佟曰:“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董授之。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遂于衣底出短刀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坚留信宿。叩以剑法,谢不知。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拏②。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搒掠③,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烛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菅遗灰焉。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家后,不听床头人呜泣而止哉?”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跨蹇:骑驴②纷拏:喧闹③搒掠:用板子拷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自海外归耳适:刚刚,才 | B.董骇极,亦请过手过手:交手 |
C.盗坐名相索坐名:点名 | D.而卒食言卒:最终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 不如因善遇之 |
B.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
C.董乃自述所好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D.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生渴望遇异人学异术,途遇佟客,因其自海外归,又身怀利器,想其必为学武之人精通剑术,所以请至家中。 |
B.董生闻父受难呻吟,便欲执戈相救,可见真正是一个孝子,是值得佟客授以异术的。 |
C.隔院的盗贼喧嚣,其实都是佟客所施的异术而已,那些草灰,便是佟客所用来变化的道具了。 |
D.作者认为,忠孝,其实是人们与生俱有的品质,但是这种可贵的品质常常会由于一念之差而被掩蔽。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生 诺 入 告 其 妻 妻 牵 衣 泣 生 壮 念 顿 消 遂 共 登 楼 上 寻 弓 觅 矢 以 备 盗 攻 仓 皇 未 已 闻 佟 在 楼 檐 上 笑 曰 贼 幸 去 矣把文中画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
(2)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母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
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直:通“值”,价钱 |
B.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籍:借助 |
C.文炳曰:“后当德我。”德:感激 |
D.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中:诬蔑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县以民蚕麦偿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B.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C.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信而见疑 |
D.民亦有不乐为者南冥者,天池也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①⑤⑥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 样。 |
B.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
C.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
D.有人向州府说董文炳的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陷害他,加上他不想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最终他干脆弃官而去。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
⑵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 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②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取材于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徼(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穷其所生之地穷:追究或千钱买一石 |
B.或芟而去焉芟:除去 |
C.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意:意图 |
D.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臭:气味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B.①而不欲以告人欤?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C.①甥其为我记之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D.①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②多于在庾之粟粒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对任光禄的人品进行肯定的一组是
①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②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③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④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⑤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作者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
B.任光禄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在园中遍植以竹,并自号“竹溪主人”,是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 |
C.这篇小品文,详细描写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通过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针砭了世俗,赞扬了任光禄君孤高独立的人品。 |
D.本文名为记,却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且能直抒胸臆,是体现作者自然而成的创作风格的富于本色的好作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2)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
(3)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