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下列括号内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未曾【废】离:停止
C.【寻】蒙国恩:寻找    【除】 臣洗马:授与官职
D.刘病日【笃】:病重     不【衿】名节:自夸

下列括号内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急【于】星火:像 B.臣【之】进退:取独
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

下列括号内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至于【成立】 B.则【告诉】不许 C.臣之【辛苦】 D.举臣【秀才】   E、实为【狼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4分,共12分)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①,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②?”因渭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注]①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之上。
②方山冠:汉代乐师戴的帽子,用彩色的丝织品制成。唐、宋时隐土常戴这种帽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折:改变。
B.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遇:遇到。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矍:吃惊。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勋阀:功劳。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方山子在青年时代的豪迈气概的一组是
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③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④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⑤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⑥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⑦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②④⑦
B.①③⑤⑥
C.②③⑤⑦
D.③④⑤⑥

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改名叫岐亭。山里人都不认识他。
B.十九年后,作者在黄州遇见了方山子,对他过起了隐居生活表示了惊异和敬佩。
C.作者认为方山子凭着世世代代的功勋,应该得到官职,也应该显贵。
D.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精心刻画,所以,寥寥几笔就把方山子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①“------------------------?”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②-----------------------------。”
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以吾两人在也 B.见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

在横线处补出句子(每句2分,共4分)
①-------------------------------------;
②-----------------------------------------------------------。
翻译下列语句(本题6分,每题2分)
(1)翻译划线句①
译文:------------------------------------------------------------------------------
(2)翻译划线句②。
译文:------------------------------------------------------------------------------(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夫子当路于齐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①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②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③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④微子、微仲、⑤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⑥,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曾西:名申,字子西,曾参之子,蹙然:不安的样子。②艴然:发怒的样子。③洽:遍及。④微子、微仲:纣王之兄。⑤王子比干、箕子:纣王之叔。⑥镃基:锄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子当路于齐当路:当政
B.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许:答允
C.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流风:传统作风、教化
D.今时则易然也易:容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文王何可当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觉得是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所以管仲、晏子是值得学习的。
B.公孙丑称赞孟子可以和管仲、晏子相比较,孟子听了很高兴地接受了。
C.孟子认为应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而且,他认为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家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予回答一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译文:
②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枝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错常数请间言事数:多次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让:责备
C.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辩得幸太子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C.削其地,收其枝郡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D.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导致晁错死亡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②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③(错父)遂饮药死④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⑥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受到皇帝的器重。景帝时,他受宠超过九卿,当时许多法令多是由他更改修定的。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削弱诸侯,文帝没有听从,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景帝即位后,采纳了他削藩的政治主张。
C.晁错的父亲担心削藩会危及儿子的性命,从家乡赶来极力劝阻。看到儿子一意孤行,晁父因伤心而自杀。
D.当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汉景帝同意邓公的看法。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①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②,施及于萌隶③,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④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⑤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国策·乐毅报燕书》)
【注】①乐毅原是魏国臣子,奉魏王命令出使燕国,受燕昭王赏识,留在燕国当官。②庶孽:即庶子,妻生之子。这里指王子、王孙。③萌隶:百姓。④鸱(音痴)夷:皮口袋。⑤离通"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捐燕而归赵捐:舍弃、丢下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列举
C.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擢:选拔
D.唯君之留意焉唯:惟独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称于后世不谋于父兄
B.而使骑劫代之将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
C.复收七十城以复齐故敢以书对
D.臣以所学者观之臣之所大恐也

下面六句话,分作四组,全都是表现乐毅和燕惠王之间矛盾一组是
①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②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③而以身得察于燕④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
⑤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⑥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而后惠王深感后悔,所以在给乐毅的信中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B.乐毅认为自己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所以逃到赵国,但后来燕军失败,自己原来的功绩付之东流,因此也十分后悔。
C.乐毅认为先王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来到燕国接受考察,从而得到先王的赏识与提拔。
D.乐毅认为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而自己早已预见到这一点,于是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