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材料二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材料三 幽王时边境空虚,犬戎东侵,周师大败。但幽王竟不顾犬戎的进犯,却于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与诸侯会盟兴兵讨伐申国,企图杀害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于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吕、缯等国举兵攻周。周幽王急“举烽火征兵”,诸侯不至。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周天子会如此称呼诸侯?
(2)材料二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什么“诸侯悉至”?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诸侯对周天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交往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老(尊敬)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虽(即使)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墨子·亲士》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子与墨子人际交往原则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二者不同主张的原因。
材料二
晚清外交机构表
机构名称 |
设立时间 |
机构职能 |
南洋大臣 |
1844年 |
由两广总督兼任,专管中国南部沿海通商口岸交涉、通商、海防等事务。 |
总理衙门 |
1861年 |
清朝中央机构,掌管与外国有关系的一切事务,如签订条约、通商往来、修筑铁路、修造轮船、购买外国机器、架设电线、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等等。 |
北洋大臣 |
1870年 |
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 |
外务部 |
1901年 |
清朝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班列六部之前”。同时,陆续增设了商部、学部、实业部、铁路局、陆军部、海军部等机构来行使原总理衙门的部分职权。 |
(2)阅读材料二,对晚清外交机构的发展演变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阐述影响晚清外交机构变化的历史因素。
材料三 194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二战后到20世纪五十年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直保持相对强势的地位。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国尼克松政府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其他主要西方国家货币也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不再承担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1980—1985年,美元进入升值期,此后到20世纪九十年代,美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强势地位逐步得到巩固。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美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地位的发展演变。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反映,并影响时代的前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主教们为了教育其管辖区内的教士,创办了教会学校。一个世纪以后,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这些大学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这是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此外,它们不像教会学校那样只有一个文科,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事法律、医学和神学系。文科的全部课程包括三个低级学科(拉丁文法、逻辑和修辞)和四个高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12世纪,在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随后一个世纪中,在帕多瓦、那不勒斯和萨拉曼卡创办了一些大学;14世纪,在中欧的布拉格、克拉科夫和维也纳也建立了一些大学。
——摘编自《全球通史 1500年前的世界》
(1)依据材料一,概述11—14世纪大学的特点。
材料二 1870年后,牛津、剑桥大学的毕业生进入法律界和医学界的人数日益增加,大学开始增设法律教授职位,到19世纪末英国法律界有1l%是两所大学的毕业生,而高级律师中则有40%是牛津毕业生。剑桥的医学教育比牛津发达,到1897年剑桥拥有英国最大的医学院,其医学教授是牛津的四倍。1850年剑桥大学设立了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到1900年共有161名学生通过该项考试,这个数字比古典文学高出20%。1894年剑桥又设立了机械科学荣誉学位考试。
——摘编自易红郡《19世纪科学主义与英国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三地处西南的四川大学,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近几年采用“龙摆尾”的方案,实行高年级学生分流培养,确保“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科技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系各专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采取任务实习、带科研课题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摘编自贾志宁等《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探讨》
(3)以四川大学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高校改革的特点与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芙乐尔号”井冈山会师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要指出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异同。分析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
材料二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编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第九条 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摘编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了中苏(俄)关系的何种变化?分别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怎样的特征?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荷兰拥有西朝英国和大西洋的优良港口,(17世纪时)拥有的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从事转口贸易。进入英、法、荷争霸的时代,克伦威尔把荷兰商船从英国港口赶走。
——摘编自《大国崛起》
(1)荷兰当时有“”之称,克伦威尔颁布把荷兰商船从英国港口赶走。
材料二泰西各国(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昔日惟英以求水师称雄,今则德、俄皆练水师与英抗衡。日本之船炮军械师法西人,亦骎骎(比喻进展迅速)有争霸海上之意。中国理有余而力不足,自来办理交涉事务,如津案、滇案诸大事,率以将就了结,盖因我国之防务未修,而恐猝无以应也。
——《光绪五年闰三月二十二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等奏折》
(2)依据材料二,指出引起奕等人关注近代海军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奏折的影响。
材料三 1914年战前欧洲列强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实力表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意大利 |
奥匈 |
俄国 |
|
无畏舰 |
20 |
14 |
4 |
4 |
3 |
|
战列巡洋舰 |
9 |
4 |
||||
前无畏舰 |
40 |
22 |
18 |
8 |
12 |
8 |
装甲巡洋舰 |
34 |
11 |
18 |
10 |
3 |
6 |
轻型巡洋舰 |
63 |
33 |
9 |
8 |
7 |
8 |
驱逐舰/鱼雷艇 |
250 |
90 |
80 |
30 |
70 |
100 |
——摘编自《战场3》
(3)材料三提供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五国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单位:万吨)
美 |
英 |
日 |
法 |
意 |
|
主力舰 |
52.5 |
52.5 |
31.5 |
17.5 |
17.5 |
航空母舰 |
13.5 |
13.5 |
8.1 |
6 |
6 |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五国条约》的结局及其成因。
考试制度的演变折射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著日月。朝为平民,一试得第,暮登台省;世家贵族秘不能得,平民一举而得之。谓非民主国之人民极端平等政治,不可得也!”又说:“官吏非由此出身,不能称正途。士子等莘莘向学,纳人才于兴奋,无奔兑,无徼幸。此于酌古酌今,为吾国独有,而世界所无也。”
——孙中山全集(第1卷)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归纳科举制体现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晚晴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的统一过程中,产生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学制”)和《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最早的学制。前者因不够完备而没有实行,后者则明确地规定了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的各级学校的学制,采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对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予科名鼓励,从高小毕业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这个学制的实行对20世中国学校制度产生很大影响,他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明确点出了新教育的宗旨。1906年,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说:“中国之大病:日私、日弱、日虚,必因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机,则非尙公尙武尙实不可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试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高考作文题是时代变迁的镜子
历史时期 |
高考作文题目(部分) |
1949年10月—1956年底 |
1951年:《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年:《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
1957年1月—1966年5月 |
1958年:《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
高考中断了11年! |
1976年10月之后 |
1977年: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2年:材料作文《街头雨中一景》(关注社会公德问题) |
(3)材料三试题中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请结合历史背景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