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失读症
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而受损或因脑血管问题而病变,则人的语言、行为功能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经过多次实验,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基本而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半脑均衡协作。于是,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与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作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字,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首先教这个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实验初步成功了。
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文句子只起“唤醒”英文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以后的实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字、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给“失语症”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
.第四段说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比较少,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
⑴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
⑵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第六段举费城心理学家做的一系列实验,其目的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母亲很贤淑,却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球就直往外滚。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揉搓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山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来治疗手脚上的冻口。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病因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来,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来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了。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为我考取了大学,家里却无法为我准备像样的行李而发愁。开学的那天阴雨连绵,因为要步行六十多公里的山路到山外的一个小镇上乘车。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她给我做的是糖水面条。她一边往碗里捞面,一边对我说:家里穷,你这虽是去念大学,却要看许多白眼,受许多委屈,就多忍着点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掉进碗里。我吃面,母亲就帮我打点行李。她折叠着的毡条年纪比我还大,上面层层叠叠地印满了地图似的尿痕。母亲边折边流泪。我也鼻子酸酸的.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
书上说,眼泪是软弱的具体写照。我说,不!母亲的眼泪使我体味到,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现在,我已是一名大学讲师了,但只要一闭上眼睛。母亲流泪的情景犹在眼前,它一直是我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作者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用文中词语回答)(4分)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是按照_______顺序叙说的,在文中标志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各是什么原因?请分点概括。
“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中的“咸味”指什么?(3分)
如何理解“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概括文段大意。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第①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分)
第⑤句中的“他们”指代的是,“他们”因何而欢呼?(1+2分)
这一个语段中写到了当时的哪几种中国人?(请标示明白)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写出了当时某些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第⑥句中的“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是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精神。
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
对你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乡韵自多情
①河南,是一块戏曲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庆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述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给第①段横线处填入一词(滋润、滋养、浸润)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列举出3种剧种。
根据第③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第⑤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⑥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jí( )贯,回答之后,对方酒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文中的拼音写上正确的汉字并划线的字注音
沧海 ( )jí()贯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引用的文章有何用意?
文中作者一开始很不喜欢听别人对高邮鸭蛋的赞美,为何看了《腌蛋》之后会觉得十分亲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小题。
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