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学家发现生长在高温、强光照和干旱环境中的植物气孔关闭,C4植物能利用[来
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C3植物则不能。
(1)取自热带不同环境下的甲、乙两种长势良好,状态相似的草本植物,已知甲是C4植物,乙不知其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类型。请利用一个密闭大玻璃钟罩,完成初步判别乙植物是C3植物还是C4植物的实验:
原理:                                                                。
方法:将植物甲和植物乙一同栽种于密闭钟罩下,给予条件培养。连续若干天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预期结果:
                                                                   
                                                                   
对结果的分析:                                                       
(2)对于以上的分析,用显微镜从形态学方面加以进一步验证。
方法:制作乙植物的叶片过叶脉横切的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
结论:如果视野中看到                                       ,则乙是C3植物;如果看到的是                       ,则乙是C4植物。
(3)研究性学习小组欲观察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淀粉粒在叶片内的位置有何不同,用碘液对叶片染色后制成的横切片在显微镜下只能看到绿色微粒,却看不到淀粉粒,这一操作过程的错误是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 AB 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实验
编号
接种方式
植株密度(x106株/公顷)
白粉病
感染程度
条锈病
感染程度
单位面积
产量
A品种
B品种
I
单播
4
0
-
+ + +
+
II
单播
2
0
-
+ +
+
III
混播
2
2
+
+
+ + +
IV
单播
0
4
+ + +
-
+
V
单播
0
2
+ +
-
+ +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据表回答:
(1) 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判断依据是(2) 设计Ⅳ、Ⅴ两组实验,可探究(3) 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4) 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 T/t 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 R/r 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以 AB 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 F 2 中的甲、乙、丙单植自交,收获籽粒并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实验小区中,统计各区 F 3 中的无病植株比例,结果如下表。

据表推测,甲的基因型是,乙的基因型是,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

纤维素分子不能进入酵母细胞,为了使酵母菌能够利用环境中的纤维素为原料生产酒精,构建了含3种不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下面是酵母菌转化及纤维素酶在工程菌内合成与运输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
(1)本研究构建重组质粒时看选用四种限制酶,其识别序列如下图,为防止酶切片段的自身环接,可选用的限制酶组合是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image.png

(2)设置菌株Ⅰ为对照,是为了验证不携带纤维素酶基因。
(3)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包括和过程,与菌株Ⅱ相比,在菌株Ⅲ、Ⅳ中参与纤维素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还有。
(4)在以纤维素为唯一 C 源的培养基上分别培养菌株Ⅱ、Ⅲ、Ⅳ,菌株不能存活,原因是。
(5)酵母菌生产酒精的细胞部位是,产生酒精时细胞的呼吸方式是,在利用纤维素生产酒精时,菌株Ⅳ更具有优势,因为导入的中重组质粒含有。使分泌的纤维素酶固定于细胞壁,减少因培养液更新二造成的酶的流失,提高酶的利用率。

D H A 对脑神经发育至关重要。以 A B 两种单细胞真核藻为亲本,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高产 D H A 融合藻。两种藻特性如下表。

亲本藻
优势代谢类型
生长速率(g/L.天)
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直径
DHA含量(‰)
A藻
自养
0.06

0.7
B藻
异养
0.14


据表回答:
(1)选育的融合藻应具有 A 藻与 B 藻的优点。
(2)诱导融合前需用纤维素酶处理两种藻,其目的是获得。
(3)通过以下三步筛选融合藻,步骤可淘汰 B 藻,步骤可淘汰生长速成率较慢的藻落,再通过步骤获取生产所需的融合藻。
步骤 a :观察藻落的大小
步骤 b :用不含有机碳源(碳源--生物生长的碳素来源)的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
步骤 c :测定 D H A 含量
(4)以获得的融合藻为材料进行甲、乙、丙三组试验,结果如下图。
image.png

①甲组条件下,融合藻产生[ H ]的细胞器是;丙组条件下产生 A T P 的细胞器是。
②与甲、丙两组相比,乙组融合藻生长速率较快,原因是在该培养条件下。甲、乙两组 D H A 产量均较高,但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其原因是。

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 Bb )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 F 1 全为灰身, F 1 随机交配, F 2 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为显性。 F 1 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 F 2 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 Bb 的基因型频率为。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这是的结果。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Rr )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 F 1 全为灰身, F 1 随机交配, F 2 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Rr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 F 2 中灰身雄蝇共有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 2n =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
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 F 1 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条染色体, F 2 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

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 IAA )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 IAA 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
实验二:用 14C O 2 饲喂叶片,测定去顶 8h 时侧芽附近 14C 放射性强度和 IAA 含量,见下右图。

(1) IAA 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的分子,顶芽合成的 IAA 通过方式向下运输。
(2)实验一中,去顶32 h 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
(3)实验二中, 14C O 2 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 14C 的有机物是,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 ab 两组侧芽附近 14C 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
(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 8h 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 IAA 浓度关系为:Ⅰ组(大于/小于/等于)Ⅲ组;去顶 8h 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