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堡发现了一末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1961年,毛泽东在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谈话时提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中国,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实际上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 )
A.提出 “一国两制”方针 | B.尊重台湾当时的状况 |
C.主张海峡两岸地位平等 | D.承认台湾是独立国家 |
右图为美术大师徐悲鸿赠与学生孙宗慰的一幅作品。画中题记为:“廿七年(1938年)夏日,宗慰仁弟卒业中央大学,适当我国与凶倭鏖战之际,前途艰巨,来日大难。”从历史角度解释这幅画。正确的是( )
①徐悲鸿的画作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②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 国难当头青年人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④以雄狮为榜样振奋精神夺取抗战胜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孙中山以明白无误的语言告诉人们,他的平均地权,他的民生主义,只不过是古已有之的井田制度的再版,因为两者“用意是一样的”。孙中山这样解释“民生主义”,主要用意在于()
A.民主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 | B.三民主义与西方民主制度有关 |
C.土地国有制有其深远的根源 | D.平均地权和井田制有相似之处 |
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运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之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 |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作用 |
1920年-1936年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电力工业 |
煤炭工业 |
生铁 |
钢 |
1920年 |
772百万千瓦![]() |
14.2百万公吨 |
436815吨 |
30000吨 |
1936年 |
1724百万千瓦 |
26.2百万公吨 |
958683吨 |
556347吨 |
增长率 |
9.4% |
7% |
9% |
40%![]() |
①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政策②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国民政府推行的货币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