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不值得为但泽战争”,同时又发表声明说:“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的考虑是:
A.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消耗英国的实力 |
B.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
C.波兰的独立会破坏欧洲大陆的均势 |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
分析下图,能从图中数据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灾害比较示意图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
B.农耕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C.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衰退 |
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A.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
B.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人们崇尚神圣美好的东西 | B.文人们尚未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 |
C.人们绝大多数都信仰神圣的宗教 |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