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如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 |
土地兼并程度 |
B. |
经济发展水平 |
| C. |
人口自然增长 |
D. |
移民流入数量 |
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l0月4日“上午 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
|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
|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
|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
|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
| C.三民主义理论以民为本的思想 |
|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 A.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节制资本的内容 |
|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相一致 |
| D.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中形成的 |
1919年7月5日,武昌中华大学教师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罢课放学,究竟于工商界及一般平民颇生影响,此事实也。…今本危急存亡之秋,…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引势利导。”这一材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 |
| B.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
| C.北洋政府遏制学潮遭到全民反对 |
| D.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作用 |
1892 年,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认为未来社会是实行共和制的大同社会; 1913 年 7 月他又发表文章说: “夫共和之立国??今所模欧师美者??但模仿其政俗之末,而失 其道德之本,此其政俗所以在欧、美成功之效,而在我为败坏之由。 ”康有为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 A.“中体西用”影响仍存 | B.社会转型道德败坏 |
| C.“尊孔复古”逆流兴起 | D.照搬西体舍本逐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