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如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土地兼并程度 |
B. |
经济发展水平 |
C. |
人口自然增长 |
D. |
移民流入数量 |
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A.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
B.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
C.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
D.不能改变社会主义道路 |
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
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
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
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
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中国已经使用无线电报 |
B.电报主要用于普通百姓事宜 |
C.电报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
D.中国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