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贤在《后汉书》注文中说:“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这里描写的生产工具的功能是( )
A.灌溉 | B.排涝 | C.冶铁 | D.挖煤 |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共和制将要被君主制推翻 |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D.共和制的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
某历史学家在尼克松当政期间(1968~1974年)写了一本书,叫《帝王总统》,声称美国的总统已经从“宪政总统”变成了“帝王总统”。从该历史学家的视角看,美国总统的这一转变反映出( )
A.美国政体趋于完善 | B.总统行政权的扩大 |
C.西方民主的局限性 | D.美国民主的独特性 |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的戏称主要是针对( )
A.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 | D.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
“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英国的这种状况被根本改变是在( )
A.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时期 | B.责任内阁制形成时期 |
C.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 |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 |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