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在土地分配方面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中的核心是哪一个?
(3)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依据材料三,结合其实践效果,略谈你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要求。
材料一;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英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材料二: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恩格斯认为,“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而且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或者就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关于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雅典灭亡的真正罪魁祸首。
评述材料中关于雅典灭亡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8分)
材料三;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材料四: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3)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6分)
材料五: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政治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上面两幅地图,提取三项有关欧洲从1812年到1879年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完)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康德的自由概念是纯然内省的,是以自由作为道德的最高根据,康德的“自我立法作为自由”这个思想直接来自卢梭。对卢梭来说,既然人生而自由,符合人性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人自己统治自己,使每个人服从自己参与共同制定的法律,这就是“公意”;服从公意、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从卢梭到康德是把自由是服从集体自我立法的公意改成自由是来自个人自我立法的自律的过程。
——摘引自张盾《“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启蒙思想的进步性。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