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浓度均为0.1 mol/L的三种溶液:①CH3COOH、②NaOH、③CH3COONa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CH3COO-):③>① |
| B.水电离出的c(OH-):②>① |
C.①和②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 c(OH )=c(H+)+ c(CH3COOH) |
D.①和③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 c(Na+)>c(CH3COO-)>c(H+)>c(OH ) |
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可采取的方法是( )
|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
| C.加入澄清石灰水 | D.加入稀盐酸 |
下列实验操作或原理不正确的是( )
| A.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
| B.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 C.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
| D.测定溶液pH的操作:将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pH试纸的中部,与对应的标准比色卡比较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注液:用分液漏斗向装有盐酸的烧杯里加入水玻璃 |
| B.测pH:将pH试纸插入某溶液中,变色后与比色卡对比,读取pH |
| C.称量:用托盘天平准确称氢氧化钠固体+烧杯总质量为25.56g |
| D.取量:用酸式滴定管准确量取25.00mL溴水 |
下列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
况,其可能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
异常情况 |
可能原因分析 |
| A |
蒸发结晶:蒸发皿破裂 |
将溶液蒸干或酒精灯灯芯碰到热的蒸发皿底部 |
| B |
分液: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难以滴下 |
没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或玻璃塞上凹槽与漏斗口侧面的小孔没有对齐 |
| C |
萃取:液体静置不分层 |
加入萃取剂的量较多 |
| D |
蒸馏:冷凝管破裂 |
冷凝管没有通水或先加热后通水 |
下列有关操作或仪器的使用错误的是()
| A.给试管里液体加热,应先均匀受热,然后小心地在试管液体的中下部加热 |
| B.蒸发皿既能用于蒸发晶体,又能将含水固体炒干 |
| C.试纸使用时先剪成小块并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然后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试纸的中部,检验溶液的性质 |
| D.取淀粉水解液用NaOH中和至碱性,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水浴加热,无红色沉淀,证明淀粉未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