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最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原因是()
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 |
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 |
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
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
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农业集体化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A.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
C.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 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
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