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这项制度的初步建立 |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政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
| C.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 D.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
乾隆九年议复,允许每县召一总商,承充开采(铜矿),如矿山分散,允许每山召一商,“倘资本无多,听其伙充承办”。乾隆十一年有奏报称,“招商承开矿山,资本无多者,原准其纠合伙伴同充,……总期多得矿砂,以资鼓铸而尽地利”。这说明()
| A.清朝加强了对采矿业的控制 | B.清代出现了股份制经营方式 |
| C.采矿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清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田中直毅在他的《超越反日的亚洲》一书中提出,日本要想领导亚洲,必须掌握“亚洲的召集能力”,即树立“地区感召力”。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感召力”仅仅依赖其“绝对优势的技术、资金以及军事等硬实力”,很难树立“国家的政治威信”,更谈不上确立“正义的政治威信”。缺乏正义的历史认识、充分的地区责任,而片面固守“重商主义”的利益原则,自然不会形成“地区召集能力”。这表明()
| A.日本已经具备了领导亚洲的经济、技术与军事实力 |
| B.缺乏良好形象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障碍 |
| C.田中直毅反对日本凭借经济实力谋求亚洲的领导权 |
| D.固守“重商主义”是影响日本国际形象的主要原因 |
1966年戴高乐在访苏期间,曾经由衷地对勃烈日涅夫表示,“有你们帮助我们抵抗美国的压力,我们很高兴”。但是他发现苏联领袖趾高气扬时,便话锋一转,“当然我们也很高兴有美国来帮助我们抵抗苏联的压力”。这说明戴高乐在外交上()
| A.既反对美国又反对苏联 | B.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 |
| C.摇摆于美苏两国之间 | D.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封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封御诏写满了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等等这样的词儿。其实,洪秀全这封诏书,是在褒奖他的洋兄弟们。在这一年的春天,英法联军在海口、天津打击清军,洪秀全很高兴洋兄弟们终于出手帮自己灭清妖了。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太平天国与英国有共同的作战对象 | B.太平天国与英国有共同的信仰 |
| C.太平天国运动不具有反侵略的性质 | D.太平天国对英国本质认识不清 |
《中国大趋势》的作者之一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所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丽丝·奈斯比特()
|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
| C.称赞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认为中西方制度都适合了自己的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