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卷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列其赃表:表明 |
B.王既受朝寄寄:托付 |
C.长恭总其众总:统领 |
D.家事亲切亲切:切近 |
下列各项中,能分别表现高长恭勇武和宽容品性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①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②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
B.①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②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
C.①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②长恭独还,无所谴罚 |
D.①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②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长恭是皇上第四个儿子,当突厥入侵时,他率领五百人杀入敌阵,浴血奋战,终于扭转局势,建功邙山大捷。 |
B.高长恭很贪婪,在担任青州、瀛州刺吏期间,他大肆贪污受贿,被部属相愿发现后,他只好求他不要揭发检举自己。 |
C.高长恭外貌俊美,品德高尚,战功显赫,却因一言不合而横遭猜忌。为韬光养晦,他竟然盼着生病,有了病也不愿去治疗。 |
D.相愿为高长恭出主意,让他托病辞职以避灾免祸,高长恭深以为然,言听计从,但是最终仍未能幸免于难。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2)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
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侍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①。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
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②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③。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④至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节选自《明史·蒋瑶列传》)
【注】①厘革:革除。②畀:给。
③“疋”pǐ:同“匹”。④扈:随驾、随从。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执不可。执:坚持 |
B.微瑶,民且重困。微:如果没有 |
C.竟扈至临清而返。竟:竟然 |
D.以忧去。忧:忧愤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三组,全部直接表现蒋瑶全心为民的一组是()
①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②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
③此花已绝,今无以献。④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⑤扬人见瑶,无不感泣。⑥既归,僻处陋巷。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太多,这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 |
B.武宗南巡至扬州,随行权幸因扬州繁华富庶,向蒋瑶大肆索要财物,蒋瑶对此暗中抵制,后被权幸用铁绳捆绑数日才被释放。 |
C.皇帝对蒋瑶非常器重,在宴会上,他下令将蒋瑶的席位移至殿内,把皇亲移到殿右,并且强调尊重贤才比亲近亲人更重要。 |
D.嘉靖初年,蒋瑶历任湖广、江西左、右布政史,以右副都御使巡抚河南。皇帝命令桂萼等弹核巡抚官,让蒋瑶接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顾倜傥好奇,尤放诞。
译文:而劝宗伯死,则宗伯以语兵科都给事中宝丰王之晋,之晋语余者也。
译文:族子钱曾等为君求金,要挟蜂起,于六月二十八日自经死。
译文:
河东君小传
[清]顾 苓
河东君者,柳氏也。初名隐雯,继名是,字如是。为人短小,结束俏利,性机警,饶胆略。适云间①孝廉为妾,孝廉能文章,工书法,教之作诗写字,婉媚绝伦。顾倜傥好奇,尤放诞。孝廉谢之去。游吴越间,格调高绝,词翰倾一时。
嘉兴朱冶涧为虞山钱宗伯称其才,宗伯心艳之,未见也。崇祯庚辰冬,扁舟访宗伯。幅巾弓鞵,着男子服,口便给,神情洒落,有林下风。宗伯大喜,留连半野堂,文燕浃月。越舞吴歌,族举递奏:《香奁》《玉台》,更唱迭和。既度岁,与为西湖之游。刻《东山酬和集》。集中称河东君云。君至湖上,遂别去。过期不至,宗伯使客构②之乃出。定情之夕,在辛巳六月初七日。君年二十四矣。宗伯赋《前七夕诗》,要诸同人和之。为筑绛云楼③于半野堂之后。略如李易安在赵德卿家故事。然颇能制御宗伯,宗伯甚宠惮之。
乙酉五月之变④,君劝宗伯死,宗伯谢不能。君奋身欲沉池水中,持之不得入。其奋身池上也,长洲沈明抡馆宗伯寓中见之;而劝宗伯死,则宗伯以语兵科都给事中宝丰王之晋,之晋语余者也。是秋,宗伯北行,君留白下⑤。宗伯寻谢病归。丁亥三月,捕宗伯亟⑥,君挈一囊,从刀头剑铓中,牧圉饘橐⑦惟谨。事解,宗伯和苏子瞻《御史台寄妻》韵,赋诗美之,至云“从行赴难有贤妻”。时封夫人陈氏尚无恙也。庚寅冬,绛云楼不戒于火,延及半野堂。向之图书玩好略尽矣。宗伯失职,眷怀故旧,山川间阻,君则“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有《鸡鸣》之风焉。久之,不自得。生一女,既昏⑧。癸卯秋,下发入道。
明年五月二十四日,宗伯薨。族子钱曾等为君求金,要挟蜂起,于六月二十八日自经死。宗伯子曰孙爱及婿赵管为君讼冤,邑中士大夫谋为君治丧葬。宗伯门人顾苓曰:“呜乎!今而后宗伯语王黄门⑨之言,为信而有征也。”宗伯讳谦益,字受之,学者称牧斋先生,晚年自号东涧遗老。甲辰七月七日书于贞娘⑩墓下。
(节选自《明清性灵》,有删改)
【注】①云间:上海松江别称。②构:通“媾”,讲和。③绛云楼:明末清初著名藏书楼之一。④乙酉五月之变:明朝灭亡。⑤白下:南京别称。⑥亟(jí):危急。⑦牧圉饘橐:用口袋盛粥食到牲口棚。牧圉,饲养牛马的场所,此指钱谦益藏身之所;饘,稠粥;橐,口袋的一种。⑧昏:通“婚”。⑨王黄门:即王之晋。⑩贞娘:即柳如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能文章,工书法工:擅长 |
B.宗伯心艳之艳:艳羡 |
C.孝谦谢之去谢:感谢 |
D.然颇能制御宗伯御:驾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宗伯使客构乃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久之,不自得奋六世之余烈 |
C.有《鸡鸣》之风焉斯天下之民至焉 |
D.邑中士大夫谋为君丧葬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河东君刚毅的一组是()
①君劝宗伯死②君奋身欲沉池水中
③宗伯北行,君留白下④从行赴难有贤妻
⑤于六月二十八日自经死⑥邑中士大夫谋为君治丧葬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⑤⑥ | D.③④⑤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