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裒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丈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乘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营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固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
C.“外忠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忠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咸阳宫是秦的朝宫,秦王“听事,群臣受决策,悉于咸阳宫”。它始建于秦迁都咸阳初期,毁于秦末项羽之一炬,沿用百余年。其位置至今没有最终确定下来。刘庆柱先生认为咸阳宫在头道原牛羊村一、二、三号遗址一带;王学理先生认为咸阳宫大约在聂家沟到刘家沟之间的头道原上下,这与刘庆柱先生的看法区别不大;王丕忠先生认为咸阳宫在滩毛村以南的渭水北岸。笔者认为,咸阳宫在牛羊村北面的二道原上。
《三辅黄图》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北陵所指,系二道原更合理。二道原标高450-500米,比头道原高出约100米,二道原是这一带的最高处,因而才能“端门四达”,有如天帝的居处。六国宫室所在的“北阪”也在二道原,因为在怡魏等地发现了具有齐、燕等国风格的瓦当,所以大家对此几无异议,那么这些仿作的六国宫室数处在咸阳宫的周围是不是更合情合理呢?从建筑选址来说,把咸阳宫——朝宫——政治中枢放在二道原上,有借地势之高的取向,事半而功倍。这一带在西汉时期被辟为高祖长陵(含长陵邑)和惠帝安陵(含安陵邑)用地,营建帝陵及陵邑的取土量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探查秦宫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头道原上,没有专门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是应当改进的。
二道原南面的头道原为官署区。一号遗址的所谓“主体殿堂’l室,面积为13.4× 12米,其它房间更小,室内地面为土质,涂以红色,看来是较简陋的,定为咸阳宫很不妥当。柏家嘴等地发现许多官营的制陶、冶炼工场遗址。
在头道原下是渭水北岸坡地带,南北宽约2公里,地势平坦,是咸阳的平民住区。在孙家沟等处分布密集的灰坑、陶窑、水井、陶水道和道路遗址,砖、瓦、瓦当、日用陶器、铜料、铜渣、铜钱等大量出土,足以证明渭北岸坡地带是平民居住区和市肆分布区。渭水从秦至今,在这一带向北推移是大家公认的,因而当时的闾里区比今大得多。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因而咸阳的平民居住区当很大,头道原以上及渭水以南绝无城市性质的平民居住区。如果把咸阳宫放在渭水北岸坡地带,从地理条件、安全防卫及政治取向等方向考虑其合理性都是很小的。
以下不属于作者论证咸阳宫在二道原上的一项是
A.营建高祖长陵和惠帝安陵时大量取土,有可能破坏咸阳宫遗址。 |
B.咸阳宫始建于秦迁都咸阳初期,毁于秦末项羽之一炬,沿用百余年。 |
C.从发掘现场建筑规模和地面土质考证,头道原应为官署区,而不是宫殿区。 |
D.皇宫建筑要借助地势之高,二道原高出四周一百多米。 |
以下不属于作者论证咸阳宫应在二道原的论据的一项是
A.《三辅黄图》记载咸阳宫“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而二道原高出四周一百多米,符合“端门四达”。 |
B.《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王“听事、群臣受决策,悉于咸阳宫”。 |
C.一号遗址的“主体殿堂”面积小,室内地面为土质,较为简陋。 |
D.仿作六国宫室遗址大家认同。应推断在咸阳宫的周围更合理。 |
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渭水北岸坡地带挖掘的灰坑、水井、砖、瓦当、铜钱等大量文物足以证明该地是平民居住区。 |
B.这里地势平坦,渭水从古至今向北不断推移,因而当时的闾里区要比现今所见的大得多。 |
C.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足见当时秦王的暴政。 |
D.从地理防卫、以及政治取向等方面分析,渭水北岸坡地带建筑咸阳宫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都是很小的。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学理先生认为秦咸阳宫应在头道原上下,刘庆柱看法与王学理相近,而王丕忠先生则认为应在渭水北岸,作者不认同这三人的推断。 |
B.现在探查秦宫工作没有把二道原作为重点,因此王学理先生之说不能成为定说。 |
C.在二道原发现了齐燕风格的瓦当,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仿作的六国宫室,它的布局很不合理。 |
D.在柏家嘴等地发现许多官营的制陶、冶炼工厂遗址,这些工厂不可能紧贴皇宫,作者从而否定了咸阳宫在头道原。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古代货币——贝币
我们的祖先使用货币的时代是很早的。在原始的交易场上,凡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而具有货币的职能。于是,渔猎时代的武器和猎具——石斧、石刀,游牧时代的皮革、齿角,农业时代的家具和谷物、布帛,以及历代用以装饰的贝壳蚌、珠、玉石等等,都曾充当过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而在所有的实物货币中,贝币的流通时间是最长的,流通的地域也是最广的。
海贝的品种很多,现在还生存的品种,据统计有150种以上。它们生长在浅海中,以印度洋、太平洋一带为最多。在没有成为货币的远古时代,海贝因人们所喜爱而成为装饰品。《说文》:“婴。颈饰也。”这正是挂在妇女们颈上的用贝串成的“项链”。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项链。
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可能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在相当长的古代社会中,妇女一直是原始贸易的主要参加者,而海贝作为她们佩戴的贵重装饰品,经过他们之手成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那应是很自然的事。
在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财、货、贸、费、赁、赊、赎、贵、赋、赐等。由此可见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殷商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贝。当时一般是把五个贝串在一起的,两串形成一个标准单位,称为“朋”。甲骨文有“易多女有贝朋”、“光取贝二朋”、“贝十朋”等记载。商王将几贝朋送给臣属,便是一件大事,须占卜问祖先看看是否应当送,而收礼者必须铸铜器以示纪念。由此可知,贝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品,是财富的价值代表或结晶。
周人取代商人而统治中原时,仍使用贝币。在西周的社会经济中,货物交换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如殷代甲骨文中不过是“二朋”“十朋”的数量,而周代的金文中,“百朋”甚至“万朋”等数字就很常见了。个人的交往动辄即有百朋之数,社会上的交易之大自然可想而知。由于天然贝的来源有限,于是出现了各种仿制贝,即以贝为模本,用其它材料仿制而成。现已发现的蚌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金贝等等,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是贝与铜的结合而产生的铜贝。因为它是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周代的铜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把铜贝发展为一种椭圆形的小铜币,中国的钱币学家称为“鬼脸钱”和“蚁鼻钱”,这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滥觞。
春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达起来,各种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并开始排挤贝币而取得统治地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贝币仍在流通,也仍然作为贵重物品而随达官贵人、富有阶层进入坟墓做殉葬品。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采取了法律手段统一全国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取代了原来繁多的其它实物货币,贝开始逐步退出流通领域,成为单纯的“器饰宝藏”,从而脱去了“一般等价物”的外衣,返朴归真了。秦始皇的措施,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实物货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都可看作是实物货币。 |
B.实物货币是物品交换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 |
C.时代不同,充当实物货币的物品也有变化。 |
D.实物货币与交换的物品的价值等同。 |
以下不属于海贝由装饰品到成为贝币的证明的一项是
A.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 |
B.与价值有关的汉字大都从贝,说明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 |
C.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都证明,我国商代主要的货币是贝。 |
D.商王将几贝朋送给臣属还须占卜,说明贝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品。 |
对原文第五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取代殷商仍使用贝币,且流通量日趋庞大,说明贝币的价值越来越高。 |
B.殷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中均有贝币数量的具体记载。 |
C.铜贝是以贝为模本,用铜和贝的混合材料铸造而成的。 |
D.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鬼脸钱”和“蚁鼻钱”仍属实物货币。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的交易中,某种物品能充当实物货币的先决条件是交易双方愿意接受。
B.海贝在没有成为货币的远古时代,成为妇女们的“项链”的依据是《说文》。
C.贝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币.而铜贝则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
D,贝从获得贝币职能到丧失这一职能而成为“器饰宝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先秦文学概说(节选)
“先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这里的“先秦”,即汉人心目中的“前秦”,包括秦王朝在内。至后人论学所谓“先秦诸子”,才开始将“先秦”的范围转移到秦以前,主要是指春秋末期至战国的一段时间。今人更将这一概念扩展成为泛指秦代以前。它的上限没有明显的界定,实已包含了原始社会和“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三个阶段。
史学家和文学史家们之所以将先秦划归为一个大时期,不是着眼于社会形态和朝代的变化,而是着眼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总体发展情况。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秦的统一中国和承袭秦制的汉王朝的建立,都具有划时期的重大意义:秦王朝对全国的统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尽管秦王朝“二世而亡”,寿命短暂,但秦的统一却体现了“三代”以来的历史运势,故其制为立国数百年的汉代所继承、发展,即所谓“汉承秦制”。历史上一向秦汉连称,将秦汉视为一体。秦汉的差异只在于:秦对全国的统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它完成了对三代总结的句号;而汉王朝的建立,则表明一个新时期开始的逗号。确实,统一的、气象宏伟的秦汉帝国的建立,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计程划界的里程意义。无论人们如何判断秦汉时代的社会性质,怎样评说当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程度,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即秦汉时期在此前即三代以来的华夏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确立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代的制度、习尚、风俗已奠定了后代的规模。从传统中国文化总体上看,秦汉乃是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时代,从宏观着眼审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实应以秦划界:秦以前为一个时代,秦以后又为一个时代。秦以前的时代,中国文化处于萌发生成、蓄积酝酿、开拓创造的阶段,总称之为中国文化的发生、创造期;秦汉以后,则为中国文化的定型确立和演变期。
先秦是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伟大发端。文化上,没有先秦时代的曙光初照,就不会迎来汉唐时代的如日经天;没有先秦时代纵深历史的孕育、源远流长的文化汇集,就不会产生博大精深、涵容丰富的中国文化。因此,先秦史或先秦文学史,并不是一般的断代史,而是发端史,具有更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和综合形态的特点。因而不仅在研究对象上稍异于后世的以“纯文学”为中心的断代文学,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亦尤须采取文化的视角,由文化而切入文学。一部先秦文学史,实际上就是对具有突出文化特征的先秦文学进行文学的文化发生研究,或文学的文化综合动态关系研究。代表先秦文学成就的《诗经》、楚辞、史传文学、诸子哲理艺术散文,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并与宗教、民俗、神话、哲学、史学等,处于一种综合动态的结构关系中。
以下对“先秦”一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认为,“先秦”是泛指秦统一以前,它的上限是没有明显的界定的。 |
B.汉人心目中的“先秦”,就是“前秦”,即指秦以前的历史时期,不包括秦王朝在内。 |
C.后人论学所谓“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末期至战国的这一段时间。 |
D.今人则更将这一概念,扩展成为泛指秦代以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三个阶段。 |
以下不属于史学家和文学史家们,将“先秦”划归为一个大时期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史学家和文学史家们不是着眼于社会形态和朝代的变化,而是着眼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总体发展情况。 |
B.秦王朝对全国的统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
C.秦王朝寿命短暂,“二世而亡”;汉王朝承袭秦制,长达数百年之久。所以,历史上一向秦汉连称,将秦汉视为一体。 |
D.秦以前的时代,中国文化处于萌发生成、蓄积酝酿、开拓创造的阶段,总称之为中国文化的发生、创造期。 |
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史或先秦文学史,并不是断代史而是发端史。 |
B.一部先秦文学史,实际上就是对具有突出文化特征的先秦文学进行文化的文学发生研究。 |
C.先秦文学的唯一特点,就是它具有更为突出的文化特征。 |
D.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有:《诗经》、楚辞、史传文学、诸子哲理散文等。 |
概括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汉书·河间献王传》的文字,是为了证明“‘先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这一观点。 |
B.先秦文学形成于中国文化的发生、创造期,对它的研究,必须纳入到文化的综合动态的系统中来。 |
C.先秦文学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完全可以和“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相映媲美,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D.秦王朝不仅在军事上统一了中国,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人类早期的图形文字
绘画与文字是同源而生,同功为用的。人类早期的图形文字证明这个命题是很深刻的。
右图是古埃及人使用过的一种图形
文字,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
这一个图形中,包含以下要素:
(1)鹰是王权的象征
(2)绳子表示征服
(3)人头表示土地
(4)花草表示尼罗河三角洲
整个构图是完美统一的,表达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它既是一件艺术品,又是一个语句(述说国王的行为与“业绩”)。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岩画,后来才从这种绘画中分离出来一些固定的符号,并与语言联系,成为象形的以及表意的文字。
从信息科学观点看,图形文字是一种编码形式。例如人们约定了用颜色和线条分布在纸上的一种特殊印迹代表“玫瑰花”,而了解又没有忘却约定的人看到这种印迹时,他的头脑中就立即显示出花的形象——这实际是通过大脑的特殊功能进行译码。当然译码工作不是头脑与生俱来的。人们在复杂的自然界和动态的社会中生活,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收纳难以计数的信息,这后天的积淀起来的信息储存的价值在“译码”时便会显现出来。我们读一些史前绘画和现代派绘画时,会有不解的感觉,是因为我们没有译码工具,“大脑的特殊功能”也便无用武之地。
(选自《艺术现象的符号分析》)
“同源而生,同功为用”在文中的意思是
A.人类的早期绘画就是文字,而早期文字与绘画是同种语言。 |
B.人类的早期绘画就是文字,而早期文字都不具有抽象性含义。 |
C.人类的早期绘画是文字的雏型,而早期文字是绘画中的固定符号。 |
D.人类的早期绘画是文字的雏型,而早期文字都具有形象性。 |
对图形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早期的图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过的一种命题深刻的图形文字。 |
B.图形文字是从绘画中分离出来的一些固定的符号,并与语言联系,成为象形的以及表意的文字。 |
C.最早的图形文字是中国的与语言联系密切,成为象形的以及表意的岩画。 |
D.构图完美统一,表达一套完整的信息并被人们的“译码”破译的绘画就是图形文字。 |
根据文中内容,概括出的大脑“译码”必须具备的两项条件是
A.①要有译码时需要的信息储存;②要有联想和记忆再现的能力。 |
B.①要有人们约定了用颜色和线条分布在纸上的一种特殊印迹; ②了解又没有忘却约定的人看到这种印迹。 |
C.①要有一种编码形式的图形文字;②要有特殊功能并能进行译码的大脑。 |
D.①要有构图完美统一,表达完整信息的岩画;②要有联想和记忆再现的能力。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对文中“一个语句”的内容的推断完整、准确的一项是
A.一只小鸽子捉到了一只大蜗牛。 |
B.古埃及国王用绳子束缚着他的奴隶,让奴隶在尼罗河三角洲上像牛马一样的耕种。 |
C.国王降临尼罗河三角洲,征服了那里的人们,占领了那里的土地。 |
D.古埃及国王用绳子俘虏了一个士兵,占领了那里的土地和一切花草树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沙 尘 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与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
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
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