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盛情邀请梅兰芳出演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川喜多认为艺术终归是艺术,梅兰芳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而谢绝舞台。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对艺术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艺术家形象。
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珠宝
莫泊桑
那是一个去世好几年的外省税务局长的女儿,母女俩都是贫穷而可敬的,安静而温和的,因为女儿的婚事而来到了这里。那个年轻的女儿像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她那种带着含羞意味的美,具有一种安琪儿式的纯洁风韵,凡是认识她的人都忍不住地说:“将来娶她的那个人真有福气,我们找不出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当时是内政部的一个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她。
婚后,她用一种极为巧妙的经济手腕治家,两个人好像过得很阔气。她对丈夫的注意、细心、体贴,真是罕有的;并且她本身的诱惑力也非常大,以至于在他俩相遇6年后,他爱她更甚于初期。
他仅仅责备她两个缺点:爱看戏和爱假珠宝。在整天工作后,对于爱戏这类的散心事,朗丹先生是骇然而感到疲乏的,于是他央求妻子跟着熟识的太太们去,并且由她们送她回家。开始她认为这种办法不大相宜,争执许久后,她出于体恤才答应了他,他因此十分感谢。
谁知这种看戏的兴趣,不久就在她身上产生了装饰的需要,并且养成了习惯。这种迷恋于浮光的爱好引起了丈夫的不满,每当他略有责备时,她总是从容地微笑说:“你教我怎样?我爱的就是这个。这是我的毛病。我明明知道你有理由,不过,人是改变不了本性的。我当然更爱真的珠宝,我!”她一面拿着珍珠软项圈在手指头上转动着,好教上面的宝石小切面射出光彩,一面不断地说:“赶紧瞧吧,这做得真好,简直就像真的一样。”
某一个冬天夜里,她赶到大歌剧院看戏,回家的时候她冻得浑身发抖。第二天,她咳嗽了,八天后,她害肺炎死了。
朗丹几乎跟着她到坟墓里去了,以至于在一个月之间,他的头发全变成了白的。
不过他现在的生活极为困难了,原先他的薪水在他妻子手里,不仅够得应付一家的种种需要,还能让他一直喝上等的酒和吃鲜美的东西,而眼下他竟不能应付自己一个人的用度。终于,他一个铜板也没有了,于是他动了念头要把妻子生前仿佛最心爱的一只大项圈卖掉。因为那固然是个假货,不过也的确下过一番很细致的功夫,他认为至少可以值六个或者八个法郎。
他选了一家小店进去,有点儿难为情地递过项圈。“先生,”他对那商人说,“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小东西的估价。”那个人接了东西,左看右看了好一阵,掂着它的轻重,拿起一枚放大镜,又叫他手下的店员过来,并且为了格外好好地鉴定它的印象,又把它搁在柜台上,远远地打量着它。
朗丹先生被弄得很不好意思,正当他拿起这个小东西,珠宝商人却说,可以出价一万二千法郎收购它。这让那个丧偶的人吃惊地睁大了眼睛,结结巴巴地问:“您说?……您可有把握?”另一个误解了他的惊讶,干脆地说:“您可以再到旁的地方问问是不是可以多给些。在我看来,顶多值得一万五千。”
朗丹先生简直成了傻子,他收回了项圈,心里只模模糊糊觉得应该一个人好好地想一想了。然而一走出店门,他简直忍不住大笑了,他暗自说道:“低能儿!唉!眼见得那是一个不知道分辨真假的珠宝商人!”
他又走到另一家珠宝店里,谁知那个老板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曾以两万五千法郎卖出的货,并答应以一万八千法郎的价格收回。这一次,朗丹先生因诧异而呆呆地坐下了。“不过,……不过请您仔仔细细看一看这东西吧,先生,直到现在,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请问您的姓名与住址?”珠宝商人翻开一摞账册,寻了一阵就高声说道:“这项圈从前确实是送往朗丹太太家里去的,地点就是舍身街16号,时间是1876年7月20日。”
科员吃惊得发昏,在老板怀疑的眼光中,他折起老板打的收条,走出了店门。他昏沉沉的,极力去推测:他妻子从前远没有能力去买一件这样大价钱的东西——没有,那么——那是一件馈赠品了!一件谁送给她的馈赠品?为的是什么?——那么妻子其余所有的珠宝也全是他人的馈赠了!
他觉得天旋地转了,他张开了胳膊,失去知觉跌倒了。
从全文来看,朗丹太太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最后道出朗丹太太的珠宝是真的,这一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请概括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朗丹先生被第一位珠宝商人的繁琐程序弄得不好意思,说明朗丹为用亡妻遗物换取金钱的行为而羞愧,也暗示出他因是假货而感到羞耻,情感很复杂。
B.朗丹是个法国平民阶层的小人物,他有尊严,娶上人人称赞的老婆曾是他最大的幸福,但却因妻子的欺骗更加痛苦。作者勾勒出一个大悲大喜的小人物心态,给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社会风景画。
C.作者对女主人公采用了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但对她的不贞行为却留下了空白,一切都留给读者想象与思索的空间。
D.本篇小说的故事是简单的,这正是莫泊桑细微观察与严格提炼的结果。短短的故事却能容纳多层的主题,表现了作者的非凡才能。

E.从全文看,作者冷静的叙述,并非意味着感情的冷漠,而作者在文中旗帜鲜明的爱憎与是非评判,能给读者的想象与理解留下更为广阔的空间与余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在碰到大的难题时常常求助于神,只有在人力无法解决的困难面前,神才显示它的威力,这重大的难题就是人们无法克服死亡的威胁。绘画配合宗教,为克服这一难题竭尽全力,故绘画中尽管满篇神仙鬼怪,却尽是人的根本欲求——生存意识的体现。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风格,同时也渗透着深奥的道教美学思想。其中,《朝元图》着力表现神仙们奇特的经历和传说故事,一方面把神仙居住的洞府描绘成世外桃源;另一方面又极力宣扬仙界尊卑的严格性,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表现方法的两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并存,而这种并存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②绘画中的山水自然题材与壁画题材不同。山水自然题材首先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追求。按孔子的说法,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而天又以自然的形态出现,则自然世界蕴含着天意,故面对自然可悟通行为规范,于是他宣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视为培养人的道德精神的一部教材。
③其次,山水自然题材绘画体现着个性情感的抒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自然四时景观与人的情感对应展示出来,是“天人”学说在情感领域走向美学的标志。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这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又一表现,人们对自由解脱的向往,就在这种绘画中显露。
④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除儒家外还有道家。庄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因为它们都是世界本体(道)的化身。老庄的“天人合一”不是外象的“天人合一”,而是本体的合一。但在客观现实中,自然是与人相对立的存在。艺术家的努力就是使二者获得统一。如果说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那么,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观则是为了解放人性,争取自由,是对物的压迫、人的压迫与自我情感困扰的反抗与解脱。
⑤追求天地精神势必鄙弃物质外象。庄子在《天道》篇感叹道:“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可见庄子美学强调于象外求意,不拘于形色。北宋时,苏轼、米芾大力提倡水墨写意,于是水墨画大盛,后代所谓“元四家”、“明四家”,蔚为大观。水墨写意之流,到了清代,画水墨山水被奉为上乘,而工笔重彩的青绿山水被斥为末流。我们从这一发展流程看,庄子思想在山水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⑥“明四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感到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途,以诗文书画自娱。而自北宋、明初绵延于此的“尚意趣、精笔墨”的元人绘画传统,则为他们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昭示了道路,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创作旨趣成为他们山水花鸟题材的普遍特点。如,沈周的《夜坐图》、《江村渔乐图》尤能反映出明代文人山水的美学追求。
(《文艺生活》2011年第8期)
下列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天人合一”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道教壁画《朝元图》中把神仙洞府描绘成世外桃源,又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两重性表现方法体现了“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并存。
B.绘画中的山水自然题材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追求,这主要是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C.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主张面对自然悟通人的行为规范,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
D.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观有助于解放人性,争取自由,是对物的压迫、人的压迫与自我情感困扰的反抗与解脱。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绘画配合宗教为克服人们无法摆脱死亡威胁这一难题,所画的内容尽管是神仙鬼怪,但表现的却是人的生存意识。
B.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对自由解脱的向往,这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又一表现。
C.庄子在《天道》篇感叹道“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可见庄子美学喜欢于象外求意,不喜欢形色。
D.“明四家”成员淡于仕途,加上吸收了“尚意趣、精笔墨”的元人绘画传统来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这让他们的山水花鸟题材绘画有了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特点。

从全文看,下列推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文章来看,无论是宗教题材绘画,还是山水题材绘画,都带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B.孔子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
C.从北宋、明,到元、清,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兴盛主要受庄子“重意轻形”思想的影响。
D.仕途的险恶,加上受老庄“出世”思想的影响,常使明代一些文人名士淡于仕途,转而以诗文书画寄托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影要柔性塑造国家形象
尹 鸿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展现怎样的国家形象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在所有文化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缓和、更柔性、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从而构造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形象”。
所以,美国政府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通过国家行为推动美国电影进入全球市场,与其说其看中的是有限的票房价值,不如说是看中了电影所包含的丰富的“广告价值”。
中国电影也已经成为中国所有文化行业中“国际流通”水平最高的产品。中国电影对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少外国人因为电影而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了解中国的愿望,培养了中国情感。
但总体来看,一些被世界关注的中国电影,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贫富差异、阶层对立,而影片中的中国民俗、中国场景、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也多少带有猎奇性和夸张性,缺乏对中国人的英雄性、伟大性和崇高性的展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西方电影节和电影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电影迎合国际市场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状况,进一步改善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就必须充分尊重电影文化的传播规律。
首先,中国电影应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塑造独特的、正面的国家形象。目前,塑造“高大全”的中国形象,既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审美规律,也不符合国家发展的实际。中国电影要更自觉地去发掘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而不同的文化,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和生活方式,展现中国灿烂的文明和美好的河山。
第二,中国必须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中国文化才能有影响力。中国电影可以用中国的道德和哲学去补充丰富世界文化,但在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努力表现勇气、尊严、尊重、怜悯、崇高、英雄、牺牲、爱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
第三,中国电影应加速产业化改革,利用市场力量,建立具有支配能力、拥有全球渠道的跨国电影和综合性的媒介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塑造国家形象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没有市场权力就没有话语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是最大的政治。所以,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还需要更大范围内的开放和进一步的升级,有了中国的好莱坞,中国电影塑造中国形象才能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总之,中国电影所塑造的国家形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国家文化“软形象”,是否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否能够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将决定这一形象对内是否具有民族精神凝聚力,对外是否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
对“电影要柔性塑造国家形象”这句话的解说,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在所有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因此,它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电影的艺术手段最丰富,最缓和,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因此可以在构造国家的文化“软形象”时发挥独特作用。
C.中国电影能否塑造代表国家的文化“软形象”,首先取决于它能否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
D.中国电影塑造的国家的文化“软形象”应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具有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政府很早就以国家行为推动美国电影进入全球市场,主要是因为他们看中了电影所包含的丰富的“广告价值”。
B.已经有不少外国人因为电影而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了解中国的愿望,培养了中国情感。
C.中国电影要在塑造国家形象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就应利用市场力量,尽快建立具有支配能力、拥有全球渠道的综合性的媒介企业。
D.目前,塑造“高大全”的中国形象,虽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审美规律,但却符合国家发展的实际。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影如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塑造独特的、正面的国家形象,那中国电影对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B.中国电影如能更自觉地发掘、体现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和生活方式也会得到更好地呈现。
C.一些被世界关注的中国电影,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贫富差异、阶层对立,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影过于迎合国际市场。
D.要让中国文化对世界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中国必须融入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隔离在世界之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侯,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生活平静而单调。日子仿佛就此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成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与我无关。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侯,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突奔,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曾说:“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知道,即使是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更富有生命力。或者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内在的精神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又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该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富有的精神以及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的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因为它们总是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我”的生活经历了从像“一口井”到像“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再到如“浩淼的湖泊”这样的变化过程,请用文中的词语依序概括各阶段的特点。(各不超过5个字)
根据文意,具体说明文中“某种热闹”的含义。
请写出作者借画线句表达的具体思想。
文章引用托尔斯泰、泰戈尔及莎士比亚的话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讲出这个真理——“我们相信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我有一个梦想,从前奴隶的后嗣和奴隶主的后嗣,有一天,可以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峦上,平起平坐,兄弟相称。
我有一个梦想,即如蒸发着热气的密西西比州,蒸发着不平等的热气、蒸发着欺压者的热气,有一天,将会转化为自由正义的绿洲。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再没有人以肤色来评价我的孩子,而单单看中品格内涵,因为他们将活在一个平等的国家,再没有种族歧视。
今日,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在种族主义者猖獗的阿拉巴马州,在州长仍就仲裁及决绝执行联邦政府法令大放厥词的阿拉巴马,有一天,黑人男孩女孩,和白人男孩女孩,可以无拘无束地手牵着手,情同手足。
今日,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夷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上帝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们回南部去时要带回的信心。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石块;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将我们国家刺耳的争吵声,转化为歌颂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乐章;凭借这信心,我们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挣扎、一起为自由奋斗,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有一天会一同获得自由。
结合文章背景,说说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个字以内)
以上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将我们国家刺耳的争吵声,转化为歌颂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乐章。”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