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志吾梦云志:记录
B.孺公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C.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玉岩公正直爱国的一组是                 (    )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杏花书屋是作者的友人周孺允根据祖父玉岩公的愿望,扩建了玉岩公的住所,根据祖父的梦境构建而成的。
B.玉岩公先为御史,后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有等到回归故里便去世了,周孺允兄弟也在外漂泊了数年。
C.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了玉岩公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2)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3)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葬之卒:最终 B.有穴然窈:深远幽暗
C.则其至又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孰能讥之乎声呜呜然
C.古人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渺沧海一粟
D.至於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羽化登仙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A.下江陵,顺流而 B.侣鱼虾而麋鹿
C.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D.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余之所得也②何为其然也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⑤而今安在哉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B.作者详写了游后洞的的经历,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语言精要得当。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将画横线句用“/”断开并翻译。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1】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1】游酢:人名。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题3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囷囷焉积土成山,风雨兴
B.多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
C.一宫之间,气候不齐骊山北构西折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独夫心,日益骄固

下列各句中,从文言文特殊句式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戍卒叫,函谷举

A.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B.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四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之多和她们生活的奢靡,也进而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C.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D.结尾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杜牧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并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yǐng)肿,为樛(jiū)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③瞒,通“樠”(mán),流出的样子。④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卉木也 只,仅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 改变
C.故国,大节也 责问
D.必有义焉,不可也 固执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 )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一年中的节,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而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季子、曾子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有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2)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