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12分)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 下列句中 “之”与“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中 “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辍耕之垄上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无案牍之劳形 D.益慕圣贤之道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②其后修夷陵                           
③修得禄而养                 ④享年七十二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3分)
译:                                                                                                                             (2)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3分)
译:                                                                                                                                                               
.选文中的太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气中加点的词。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②策之不以其 道:

(2)"马之千里者"的"之"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

B送杜少府 任蜀州

C居庙堂 高则忧其民

D予独爱莲 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孟子对(齐王)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耨(nòu):除草。②制梃:拿起木棍。③彼:这里指秦、楚两国。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 也:   

②地方百里而可以   

(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 以事其父兄

则无法家拂士

B.王如施仁政

皆以美 徐公

C.王 征之

朝而 ,暮而归

D.壮者以暇日 其孝悌忠信

邹忌 八尺有余

(3)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4)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庆历中,议弛 茶盐之禁及减商税。范文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 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 未减,岁入不可阙 ,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 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 赋役;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弛:放开。②行:指对商人实行赋税。③国用:国家的开支。④阙:同"缺",缺少。⑤宽:放宽。⑥寝:终止。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或异二者之   

②吾谁与   

分减商贾之利耳   

④其议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

(3)概括乙文主要内容,乙文内容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文言文阅读。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徵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万倍于此,亦不足也。”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

[注]①官司:侍从,侍卫。②幸:临幸,到。③为是旧征行处:因这里是以前征战之地(百姓遭了罪)。④乖行幸本心:违背了巡游的初衷。⑤在下:下人。⑥载籍:史书。⑦不啻(chì):不止,不仅仅。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次于显仁宫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故欲加恩故老

桓侯故使人问之

C.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D.陛下若以为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下列各项中的“以”与“或以供奉之物不精”中的“以”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以杓酌油沥之

B.此独以跛之故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何以战

(3)翻译句子。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4)魏徵举隋主之例是为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高祖受禅,转齐州剧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托缉萌夷,甚有恩惠。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注]①行检:品行,操守。②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③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②暴人禾

暴:  

③人赖其利

赖:  

(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B.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C.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左传•曹列论战》)

D.卒于家

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

②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4)请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