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齐等,同样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蒙受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译: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纯,字德厚,陇西成纪人也。纯少有膂力,便弓马。在周,仕历司御上士、典驭下大夫,封固始县男,邑二百户。从武帝平齐,以功拜仪同,进爵大兴县侯,增邑通前八百户。高祖受禅,进爵汉曲县公。汉王谅作乱并州,以纯为行军蓥管、河北道安抚副使,从杨素击平之。以功拜柱国,进爵为郡公,增邑二千户。转左备身将军,赐女妓十人,缣彩五千匹。数年一转左骁卫将军、彭城留守。齐王昧之得罪也,缒拳岛交通,帝庭谴之曰:“汝阶缘宿卫,以至大官,何乃附傍吾儿欲相离间也。"纯日:“臣本微贱下才过蒙奖擢,先帝察臣小心,宠逾涯分,陛下重加收采,位至将军。欲竭余年,报国恩耳。磁熬鬻齐王者,徒以先帝、先后往往在仁寿官,置元德太子及齐王于膝上,谓臣日:‘汝好看此二儿,勿忘吾言也。’臣奉诏之后,每于体暇唐入,泰尝不诣王所。臣诚不敢忘先帝之言。于时陛下亦侍先帝之侧.。"帝改容日:“诚有斯旨。"于是舍之。后数日,出为汶山令。岁余,突厥寇边,朝廷以纯宿将,转为榆林太守。虏有至境,纯辄击却之。会 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纯初闭营不与战,贼屡挑之不出,贼以纯为怯,不设备,纵兵大掠。纯选精锐击之,合战于昌虑,大破之,斩首万余级,筑为京观。贼魏麒麟众万余人,掳单父,纯进击,又破之。及帝重征辽东,复以纯为彭城留守。东海贼彭孝才众数千,掠怀仁县,转入沂水,保五不及山。纯以精兵击之,擒孝才于阵。车裂之,余党各散。时百姓思乱,盗贼日益,纯虽频战克捷,所在蜂起。有人谮纯怯懦,不能平贼,帝大怒,遣使锁纯诣东都。有司见帝怒甚,遂希旨致纯死罪,竞伏诛。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少有膂力,便弓马便:熟悉。
B.齐王睐之得罪也,纯与交通坐:因为。
C.斩首万余级,为京观筑:修建。
D.有人纯怯懦,不能平贼谮:诬陷。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B.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C.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D.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纯功勋卓著,仕途顺利。他在北周任官时,就已经封邑二百户,后跟从武帝平定齐国,按功勋任为仪同,增加食邑八百户;隋朝建立后,他又因军功,不断升迁。
B.董纯忠心耿耿,反而被贬。皇帝质问他为何与获罪的皇子来往,他如实讲述先皇帝嘱托,皇帝为之动容,但不久,却被贬为汶山太守。
C.董纯带兵作战,机智灵活。隋朝外忧突厥,内敌叛军,董纯都能打退平定。在与张大彪等对手的战术 最终战胜强敌
D.董纯一生戎马,终遭谗害。面对盗贼日益增多的局面,董纯虽有所控制,但终不能改变大局。皇帝为此大为震怒,最终杀了董纯。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分)
(1)汝阶缘宿卫,以至大官,何乃附傍吾儿,欲相离间也。
(2)纯以精兵击之,擒孝才于阵,车裂之,余党各散。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
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③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①石门:鲁国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门。②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③得己:即自得。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论文(下)
袁宗道
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奏乐者钟不藉鼓响,鼓不假钟音,何也?其器殊也。文章亦然,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派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浮则雷同矣。大喜者必绝倒,大哀者必号痛,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指冠。惟戏场中人,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
今之文士,浮浮泛泛,原不曾的然做一项学问,叩其胸中,亦茫然不曾具一丝意见,徒见古人有立言不朽之说,又见前辈有能诗能文之名,亦欲搦管伸纸,入此行市联篇累牍,图人称扬。夫以茫昧之胸,而妄意宏钜之裁,自非行乞左马之侧,募缘残溺,盗窃遗矢,安能写满卷帙(篇幅)乎?试将诸公一编抹去古语陈句,几不免于曳白矣。其可愧如此,而又号于人曰:引古词,传今事,谓之属文。然则二典三谟,非天下至文乎?而其所引,果何代之词乎?
余少时,喜读沧溟、凤洲二先生集。二集佳处故不可掩,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沧溟赠王序,谓“视古修辞,宁失诸理”。夫孔子所云“辞达”者,正达此理耳,无理则所达为何物乎?无论典谟、《语》、《孟》,即诸子百氏,谁非谈理者?道家则明清净之理,法家则明赏罚之理,阴阳家则述鬼神之理,墨家则揭俭慈之理,农家则叙耕桑之理,兵家则列奇正变化之理。汉、唐、宋诸名家,如董、贾、韩、柳、欧、苏、曾、王诸公,及国朝阳明、荆川,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彼何所见,乃强赖古人失理耶?
凤洲《艺苑卮言》,不可具驳,其赠李序曰:“六经固理之区薮也,已尽,不复措语矣。”沧溟赖古人无理,而凤洲则不许今人有理。何说乎?此一时遁词,聊以解一二识者模拟之嘲,而不知其流毒后学,使人狂醉,至于今不可解喻也。然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若使胸中的有所见,苞塞于中,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兔起鹘落,犹恐或逸,况有闲力暇晷,引用古诗句耶?故学者诚能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乐者钟不藉鼓响藉:凭借
B.入此行市联篇累牍市:贩卖
C.谁非谈理者非:责怪
D.不可具驳具:全部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的文学主张的一组是 ()
①试将诸公一编抹去古语陈句,几不免于曳白矣
②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
③理充于腹,而文随之
④此一时遁词,聊以解一二识者模拟之嘲
⑤然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无识
⑥从学生理,从理生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宗道对那些“茫然不曾具一丝意见”,只是乞灵古人的作者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B.袁宗道对沧溟、凤洲两位先生作品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C.袁宗道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
D.袁宗道认为只要有自己的“理”,则写文章“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指冠。
②故学者诚能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注]①不存:指放失本心,丧失善心。
(1)在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概括。
(2)为什么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是“好学”的表现?请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驷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构陷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
(摘编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擅恣:专权放肆
B.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穿凿:牵强附会
C.邕陈辞谢:辞别
D.士大夫多救之矜:同情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蔡邕博学多才的一组是
①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②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③设疑以自通④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⑤召拜郎中,校书东观⑥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全心侍奉生病的母亲,七十天不曾睡过安稳觉。和叔父、堂弟共同生活,三代之间不分家产,深得家乡父老敬重。
B.蔡邕因琴技高超被陈留太守举荐,受到皇帝征召,蔡邕不得已启程进京,中途又托病回到家中。
C.司空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强行征召他,蔡邕被迫应征。蔡邕受到董卓礼遇,常借机对董卓匡正补益。
D.董卓被杀后,蔡邕在王允家谈到董卓时不禁叹息,神情上有所流露。王允十分生气,将蔡邕交给廷尉治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2)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