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阅读杨成武的《向草地进军》,回答问题。
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使同志们的身体明显地衰弱下去了。有的感到两腿瘫软无力,举不起步。但我们牢牢地记住了主席的指示,越困难,大家团结得越紧。身体较强的同志搀扶着身体弱的同志走,并把自己的粮食让给他们吃,希望他们增加一些力气,走过草地。我们几个团干部的乘马和所有的牲口都抽出来组成收容队,轮流驮送病员,但还是有不少同志倒下了。当我们熬过一个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时,有的战友就长眠在我们共同躺过的营地上。在这些光荣牺牲的同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宣传员郑金煜同志。他是江西石城人,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只有十七岁,是一个十分惹人喜欢的“小鬼”。进入草地的第四天,郑金煜同志就一步也走不动了。他对同志们说:“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但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队了!我多么舍不得你们啊!”我命令饲养员老谢,把乘马给郑金煜骑,保证把他驮过草地,并且把我们的干粮匀出一部分给他吃。后来,他衰弱得连腰也直不起来,马也不能骑了,我们就用背包在他身子前后支撑起来,再用绳子把他绑在马背上,叫一些同志轮流扶着他走。到第五日中午,忽然后面传话上来:“郑金煜同志要政治委员等他一下,他有话同政治委员说。”我知道有问题了,便怀着沉重的心情站在路旁等着。老远就望见老谢牵着牲口,步伐沉重地走来,到得跟前一看,郑金煜同志已面如白蜡,双目紧闭。他听见我的声音,强睁开眼睛,以激动得发抖的声音断续地对我说:“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北上抗日路线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政治委员,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了。”说到这里他的眼泪夺眶而出,站在我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也泣不成声。
经过一阵急喘后,郑金煜同志微弱而又坚定地说:“政治委员,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的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我压住心头的沉痛,安慰他:“郑金煜同志,你一定能走过草地,同志们一定帮助你走过草地!”随即叫警卫员把水壶交给老谢,交代老谢好好照料他,无论如何要把他带出草地。可是到了下午,这个优秀的青年共产党员,就在风雪交加的草地上,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草地,这残酷无情的草地,夺去了我们多少战友可贵的生命呵!不少同志长期间经受饥寒交迫的折磨,把全身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力气都消耗尽了。他们在死前的瞬间还非常清醒,还念念不忘革命,还希望在北上抗日的征途中多跨一步。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英雄史迹,却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选自《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
.通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郑金煜)的眼泪夺眶而出”和“警卫员和饲养员也泣不成声”的原因各是什么?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联系全文,说说红军为什么能够战胜困难,走过草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安全的空中旅行
①现在,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但总有些人会认为飞机不安全。即使不得不乘坐飞机出行,整个飞行过程也是惶恐不安的。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乘坐飞机不安全呢?他们在担心什么?
②很多人认为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不管汽车还是火车,如果遇到机械故障,一般可以停下来检修,等待故障解除或救援,而飞机就不同了。其实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现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2—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相反,如果你认为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可以在行驶中随便停车检修,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近年来无论是在公路上还是在高铁上,都出现过因停车而造成的重大事故。
③颠簸在飞行中比较常见。遇到气流颠簸,飞机就变成了一个载着几百人的过山车,忽上忽下,乘客轻则心惊肉跳,重则人仰马翻……我们不得不承认,飞机颠簸起来可不像汽车在路面上颠簸那样。大型客机飞行在大气对流层的上部,接近平流层的底部(8000—11000米),对流层就是风雨雷电的所在之处。还好,现代客机一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的预报,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
④不过,阳光明媚时,你也别洋洋得意,高空中才真是“无风三尺浪”。即使在没有云的高空,飞机也经常遇到“晴空颠簸”。这是大气活动造成的,通常出现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是与对流云团无关的乱流,气象雷达也监测不到。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乘客只要乖乖地听从空乘人员的要求,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感受一下肾上腺素上升的刺激就好了。
⑤有些第一次坐飞机的乘客会问:为什么不给我降落伞?万一……我还可以跳伞!跳伞这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跳伞这项运动可不像街头篮球一样,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展。从几千米高、-40℃左右的空中跳伞,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面对未知的着陆点,你还有勇气和自信吗?而且几百人从4—6个舱门跳出飞机,你以为你是空降兵吗?
⑥实际上,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与其盲目惊慌地跳出飞机,还不如把身家性命交给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让他从容地化险为夷。
⑦无数事例证明:民用航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据统计,民用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也要8200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飞行事故。
(选自《科学Fans》2012年第12期,有删节)
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空中旅行是安全的。
答:
本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为什么?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壶口,壶口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为什么说倚身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有幸”?

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好在哪里,请作点赏析。

本文重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
三是___________;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筷子中的文化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 “已知”一词,为什么?(2分)

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阅读《让柿子挂在树上吧》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让柿子挂在树上吧
龚静
夏日傍晚散步,各种树的叶子虽然有些闷闷的,但其实很多变化在悄然发生着,一些果树在每天暑热的蒸腾中渐渐挂了果,看看吧:青柿子、青枣、橘子都已经藏在树叶间了,秋天就等着在夏天之后成熟绽放,枣子会一点点变红,柿子会像阳光一样,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只是,柿子红起来也就只看过一年。自从前几年小区里一下子从五湖四海来了不少给子女带小孩的老人,果树们既是甜蜜又是伤感,甜蜜的是老人们太喜欢果树了,果子还青涩瘦弱时就频频来探望光顾了,伤感的是未到秋熟好时分,树上的果子已经不见了,果树和果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红柿子绿叶子的好秋光也一年难得一见了。一些老人一手牵着孙儿,一手拎着塑料袋,在果树下使劲地摘果子,不到一两个时辰,一树的柿子唯剩高高在上的那几只还青涩地挂着。
楼上邻居看到,忍不住劝说,“不好摘的不好摘的”,“又不是你家的,管你什么事?”“不是我家的,是小区的,大家看看不是蛮好吗?”“不要你管……”省略号里是一串流畅的骂人话,可以一径骂到祖宗.骂骂咧咧,手却是不停,偶尔个别的老妪有点点似乎不好意思,提着半袋柿子走了,有些则手口并用,偏要装满一袋才满意。等到来年,亦复如是,而且准备了长竿工具。有的邻居实在看不下去,每年都与她们理论,收获的总是一顿骂骂咧咧,有一次甚至发生了冲突。毫无收敛之意,也毫无羞愧之色,仿佛应当、本该。不是你家的我就可以摘,是她们的逻辑。当然,柿子是要吃的,不是看的,更是她们向来的观念。
那棵枣子树还是果子青青时,就不断有人来觊觎了,保安每天来摘几颗吃吃,有人瞅着周围似乎没人时来摇几下,“吃几颗没问题的”,保安说。当然,枣子渐渐成熟了,鸟也一样频频光顾,不过,就让它这么由青转红而熟,瓜熟蒂落的,不是也蛮好嘛。
问过一位本地的阿姨,她认为反正拿一点点也没有关系的喽。“那大家都拿一点点,这么就一点点也没有啦”,她不说话了,顿一顿:“不会这么严重的。”大概习惯取用者就是如此想法吧,东西挂在那里干什么,倒不如摘下来饱饱口福;桂花反正要凋谢的,不如采了来做做糖桂花;柿子红了没人摘也要掉下来的,有啥看的,不如吃掉算数。于是,他们想都没想,就习惯性的、理所当然地占为已有了。
其实,小区种植的果树,与果园种植是有差异的,并不一定适合食用,倒是审美大于实用的。只是,实用的观念太深入人心了,况且免费,这手就忍不住了。其他桂花,桃花,梅花,等等,总之但凡可以吃的,可以用的,可以摘来放家里的,都不放过。
我们不会去想到柿子也是可以挂在树上欣赏的(那是秋天的味道啊),退一步说等它熟了再摘也不迟啊;桂花虽然总要凋谢,但采摘一光,如何香飘一秋呢?正是这些草木让城市人还感觉一些岁月时序自然芬芳啊。
好比那些青山绿水,明明是大自然的赐予,人却是止不住地改天换地,这儿建个宾馆,那儿搞个浴场;这儿建个工厂,那儿搞点别墅,看似眼前得了利,却破坏了生态平衡。
何以不能顺自然而为?让山水回到山水,人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空无”也是一种“有”啊。青山绿水,无污染的空气环境,最终得益的还是生活于斯的人。可是,实用主义成了我们身上的基因,利益作祟,使我们缺乏对自然的敬重和慎重,对事物总是太多实用太少审美,缺乏一种无用之用的眼光和态度。
(有改动)
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到采摘花果的人,不仅有“从五湖四海来给子女带小孩的老人”,还有“保安”和“本地阿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第二段中关于人们对待青山绿水的态度的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说“‘空无’也是一种‘有’啊”,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以“让柿子挂在树上吧”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