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龙潭桥》一文,回答12-16题。
龙潭桥位于晋仙交界处的广桥村,单孔结构,成月钩型,桥拱跨度13.8米,高8.7米,桥面宽2.5米。由于地形所限,桥面坡度大,从桥墩到拱顶要爬几级台阶,站在桥的一端看不见对岸,由此,古往今来该桥享有“桥头望不到桥尾”的美誉。
龙潭桥因桥建在龙潭边上而得名,后人也有以桥的状貌称呼,云“拱桥”,讹“广桥”。据有些史料记载,龙潭桥始建于南宋淳煦八年(公元1181年),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移至现址重建。由此解读,今天所见的古桥并非史逾八百年,最多三百余个春秋。相传龙潭桥历经木桥、石板桥、石拱桥的进化,在南宋淳煦年间建造的是木桥,且多次修复也不能免遭洪水冲毁,而后乃易现址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番重修,使得该桥迄今还安然无恙地横跨在格奇溪之上,极大方便了两岸人们的出行。现在北面桥头仍保存两块颇有沧桑、规格不一的石碑。
“初见古桥虹饮涧,忽惊干砌绿辉岩”,龙潭桥选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艺有其独特之处。石料就地取材,开凿于附近的辉绿岩山,石质坚硬柔韧,不易摔碎。长条石料,每块重约300斤,两人用肩抬上石轮车,进而拉推到工地。砌拱的石料颇有讲究,石料各面部凿有细密的斜纹,使石块相互咬合扣紧。桥拱全用干砌,不见一点灰浆粘质的东西。拱桥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单孔弧状的表征使得整个桥型显得格外玲珑轻盈。拱桥强度颇高,漫漫三百载,天灾频仍,风摧雨灌,龙潭桥经过了无数次涨至桥墩的洪水冲击和几番中级的地震的考验,而今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在设备落后、用料不周的情况下,普通石匠有这样高超的技术,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古代造桥者,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龙潭桥的桥身整饬,契合数学原理,谓之艺术作品不为过也。
龙潭桥下是白粗沙层河床,桥基没有打桩,桥台仅用七八层石料砌成。通往桥下的是十几级有些年头的石阶,拾级而下,来到桥底,仰头见桥拱单薄,拱体附上爬山虎之类的藤葛,可谓青笼翠蔓,生根钉牢。俯看流水清冽,游鱼翕忽,姗姗可爱。漳山地表的水汇聚于此,暴雨时节,两边的洪水倾泻而下,波翻浪涌,轰隆之声响彻不绝于耳,煞是恐怖。听村邻说,一次强降水,要经个把月方可赤足趟过,可见其泾流量之大。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建起广桥水电站,在溪尾筑起拦洪坝,下泄之水流速骤降,对桥的冲击力也大为减弱。
古桥系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6月由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碑保护,1992年正式列入。石碑竖在拱桥的南岸,高1.6米,宽0.6米。石碑内容简单,没有沿革方面的记载,且字迹已模糊。在访谈中,还见识一段隐事。据住在桥旁的耋龄老人彭清喜指认,弃在他家埕上的桥碑未铭任何字迹。该无字碑是光绪年间重修遗下的,因涉及督造官员的贪污劣迹,故未题碑记。过去交通不便,山高皇帝远,监管不到位,无怪乎督工者以“桥头望不到桥尾”诳瞒上司,虚报开支,侵吞大笔银两。此后,当地乡绅对立碑纪念争议不休,而督造官员舞弊的风声是否上传,弊案有无查办,贪官去向如何,现无人知晓。其实,论当时国情,答案是明摆着的。
龙潭拱桥曾是晋仙、南仙的交通要隘,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从磨光的桥面条石可见当时之盛况。古桥依然,但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退到一旁的角落,现在只有几户人家出行或串门从此道经过。“广桥已渺旅商踪,但留盛名绝技工。寄语村邻殷爱护,好教古迹与山同。”我伫立桥头,看溪流急剧跃下,迫近桥墩的窟窿张着大嘴,包装袋屑挂在岸壁上,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但愿那“初月出云,卧虹饮涧”的美景永留晶石山麓!(摘自《洛江文史资料》,有删改)、龙潭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说明要点。
、下面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潭桥几经变迁,从最初的木桥,进而石板桥,都难逃被洪水冲塌的厄,最终在原址再建石拱桥才安然无恙。 |
B.该桥历经三百个春秋的风摧雨灌、无数次洪水冲击和几番中级的地震的考验,而今巍然屹立,可见其强度之高 |
C.如今虽“初月出云,卧虹饮涧”的美景犹在,但古桥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几户人家出行或串门从此道经过。 |
D.龙潭石拱桥是我市一处文物古迹,于1984年6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由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碑保护。 |
、龙潭桥建造的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两方面?
、文章开头引用相传的赞语“桥头望不到桥尾”有何含义和作用?
、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述古往今来的人们保护龙潭古桥的事迹,并为保护古桥写一则广告。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材料一:
在凉爽、幽暗、静谧的树林里,浓密的树冠中不时传来几声鸟鸣,抬头就能看到祖母绿、地衣灰、暗铜黄、鳄梨绿等颜色交织在一起。这便是新喀岛卖型的山地雨林,该岛是远在太平洋西南地区的狭长的热带土地,位于澳大利亚和斐济之间。岛上的大型蕨类植物公园因为园内的高大树形蕨而得名。这些树形蕨可以长到七层楼高,让整片森林笼罩在一股原始气息当中。
我走的这条小径先是上坡,不久就蜿蜒向下来到溪水边。越靠近溪水,鸟儿的鸣唱也越发响亮。我来这座岛屿,是为了看到据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鸟--新喀鸦。这是一种鸦科鸟类,这个科的鸟智慧不凡。几年前,一只叫贝蒂的新喀鸦将一段金属丝掰弯做成钩子,来钩取难以够到的食物,由于这一智慧的行为,贝蒂为人们所熟知。最近,一只绰号为"007"的新喀鸦使得这个物种再次备受瞩目,它在英国广播公司2014年摄制的节目中大显身手,以迅捷的速度完成了一道极具挑战性的谜题,这道谜题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高级讲师亚历克斯•泰勒设置。谜题包含八个独立的步骤,由各式各样的隔间和装有棍子及石子的"工具箱"组成,相关装置全都放在桌面上。此前,007见过部分装置,但这些装置的组合是它首次遇到。要顺利获得放在隔间管道里的肉,007得按照正确的步骤解开谜题。
视频中,羽色乌黑、长相帅气的007翩翩飞来,停在树枝上,它花了点时间审视周边状况,然后飞到另一个树枝上。这个树枝系着一条绳子,绳子末端系着根小木棍--这小木棍就是谜题的第一步。007先用嘴叼住绳子,把绳子一段一段地往上拉,直到自己的喙够得着小木棍。接着它飞到桌面上,跳到装有肉的隔间旁,把小木棍插入隔间的水平洞口,想把肉扒出来。但木棍太短,它只好用这根木棍获取三个彼此分隔的箱子里的石子。007旁边还有一个隔间。里面有一全处于平衡位置的跷跷板,跷跷板上放着一根长木棍。这只新喀鸦把刚才收集到的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入隔间上方的洞口。石子的重量让跷跷极向下倾斜,长木棍顺势滑出。乌鸦叼着这根木棍把之前隔间里的肉扒了出来。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只乌鸦只花了2分30秒便完成了谜题。它的聪明在于:要完成这道谜题,需要理解工具不仅能用来获取食物,还能用来获取另外一件对最终获取食物有帮助的工具。 这种借助工具获取工具的行为,即元工具使用,此前只在人类和类人猿中观察到。泰勒表示:"这意味着乌鸦能够理解工具这一抽象的概念。"而且这项任务还需要工作记忆--一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暂时(也许只有几秒钟)储存信息或思维,并且对其进行处理的能力。工作记忆使得我们在书架上找书时能够记得我们要找的是什么书,或者在掏出纸记录之前记住电话号码是什么。工作记忆是构成智力很关键的一部分,这只乌鸦显然具备这种能力。
(摘编自珍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沈汉忠、李思琪译)
材料二:
一只乌鸦口渴了,他来到一个水瓶前。乌鸦把喙伸进瓶口,发现里面只有一点点水,他够不到。乌鸦左顾右盼,看到地上的石子,便叼起一颗扔进瓶子,然后又叼起一颗……
最后,他喝到了水。
(摘编自《伊索寓言》)
材料三:
源于民间的寓言,一部分是从动物故事演化而来的。
原始人靠渔猎维持生活,和动物关系密切。人类不断熟悉它们,细致观察它们的形态、习性,并通过想象赋予动物人的性格,借以展现理想,传达事理。《伊索寓言就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加工整理而成的。
(摘编自沙聪颖等主编的(儿童文学》)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行为属于"元工具使用"的一项是
A. |
会挽雕弓如满月 |
B.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C. |
谁持彩练当空舞 |
D. |
稚子敲针作钓钩 |
(2)科普作家珍妮弗•阿克曼是材料一的作者,其作品被盛赞为"以扎实的科学为基础的艺术",结合材料举例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认识。
(3)读了上面三则材料后,有同学认为寓言"乌鸦喝水"可能真有其事,并阐述了理由。如果你就是那位同学,会列出哪些理由?
现代小说阅读。
碧浪清波
李昌祥
十五岁的肖咨询对着穿衣镜,悄悄给前额披下了一绺黑发,像极了小女孩额前的刘海。妈妈见了,知道儿子有了对美的冀望了。
这天午后,肖咨询悠哉闲哉,把目光落在了爸爸给他订阅的报纸上。一个"碧浪清波"的词语,跳进了他的眼帘,一下子像攫住了他的什么,让他不由地想到了王维的那句"清泉石上流":崖涧青石上,一股潺潺流淌的山泉,清清亮亮,洁如甘露……
被"碧浪清波"这个词语吸引,还因为他的爸爸是河长。那天,他在石碛河的告示牌上看到"河长"一栏填着爸爸的名字时,一下子意识到了作为河长儿子的责任。
开学前,肖咨询顺着石碛河边往下游巡查。一路堤岸都改造成了沿河公园,岸柳成行,乔木葱茏。走到河口江边,视野一下开阔了。江面上正缓缓游动着好多大轮船,一艘艘地打眼前游过。远处的长江三桥,两座桥塔像两条巨人的长腿,立定在江边,朝南朝北伸展着力大无穷的长臂,任车流在桥面上飞奔。这一切让肖咨询目不暇接,几乎忘掉了巡河。
肖咨询又想起了"碧浪清波"这个词,他低头看看身边的石碛河水,水面上倒也没什么漂浮物,但水质还够不上碧清。"碧浪清波"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事儿本不该他操心,但谁让他是河长的儿子呢?如此一想,对河水净度的追求,便分外地强烈起来。于是,肖咨询便有了寻找泉流的冲动。
听大人们说过,石碛河水是从北面浦老山、西面驷马山上汇集而来的。浦老山的另一面流出了滁河。"环滁皆山也……",涌上心头的这篇古文,让他决定一探究竟。他不声不响,一早上了列车,去滁州,去琅琊,看酿泉。
赶到酿泉时,正值夏日中午。一潭蓄泉,早被大大小小的孩子围满了,他们正与泉流嬉戏呢。肖咨询想囔囔一声:"怎么能全跑水里闹呢?不把清泉搅脏了?"近前才发觉,流淌在石块上的清泉,依然如玉般清纯。肖咨询瞄着瞄着,便有些情不自禁起来,随手扒了鞋袜,也站在了泉流中。水花晶莹,清凉的泉水在他脚趾间跳跃。他张大了嘴,在心里狂呼:"我知道清流是什么样子了,我知道清流该是什么样子了!"
什么时候石碛河水也能像山中清泉那样呢?…….
回家后妈妈问他去哪儿了,他告诉妈妈自己去滁州醉翁亭了。妈妈接口道:"出去走走挺好,过两天你再陪姥姥去深圳旅游,看看港珠澳大桥,开开眼界。"
终于见着了巍峨的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跨海大桥,雄立在海上,好个海天奇景呢。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正在他面前展开一片蔚蓝,比万里晴空还纯净。在人工岛上直面海水,看晶莹剔透的波浪翻涌着,肖咨询再一次想起了"碧浪清波"这个词。浩瀚海洋上的碧浪清波,炽热得他心旌摇曳。
" 看到了!看到了!"肖咨询迎着海风,额前细发随风飘动着,一双明眸凝视着碧浪清波。姥姥以为小孙儿是在对着港珠澳大桥发出欢呼呢,把孙儿送回女儿女婿手中时笑着说:"孩子看得眼都不眨一下呢……"说着,姥姥亲昵地摸了摸孙儿额前细软的黑发。
肖咨询侧起脸,朝爸爸妈妈一字一句道:"爸爸,我看到了大海的碧浪清波,石碛河水要能治理成那样,我们才算是当好了河长。"
爸爸一下惊住了,脱口道:"人小心眼大呢,小子行!"
(选自《北京文学》2021年第4期,有删改)
(1)读完此文,少年肖咨询让图图和你想到了"唯美""责任""探寻"这几个词语。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了感受。
(2)文中画线句与前文哪些内容相照应?你概括给图图听。
(3)班级开展戏剧创编与表演活动,图图想把这篇小说改成短剧,你帮他完成。
①给在港珠澳大桥看见大海时的肖咨询配一段内心独白。
②为上面的内心独白选配背景音乐时你选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结尾部分(歌词见下),你向图图说明了理由。
我 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杂志阅读。
图图和你读到学校科技社团编辑的杂志,被其中一个版面吸引,认真研读起来。
探测暗物 质
18世纪末,开尔文指出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暗体。1906年,庞加莱首次使用"暗物质"这一说法。之后天文学的各种观测数据和结果都表明暗物质存在于宇宙,但科学家至今未能"捕捉"到它。
寻找暗物质的路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大型高能对撞机去对撞产生暗物质粒子,再进行探测。第二种是在极深地下实验室中用探测器寻找暗物质粒子。第三种是发射空间望远镜测量宇宙射线中的电子能谱。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时会产生大量独特的高能宇宙射线,空间望远镜捕捉这种射线,测量其电子能谱,证明暗物质的存在。
[注]WIMP指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这种粒子是暗物质粒子重要的候选者。
中国暗物质"捕手"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于1988年10月建成,通过加速粒子使其对撞,模拟宇宙早期环境,打出新粒子,将暗物质粒子"创造"出来。这种方法对对撞机的能量要求极高。2013年,我国科学家率先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虽还无法证实是暗物质粒子,但国际物理学界高度评价了这个发现。2010年,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建成,中国实验组采用探测器"熊猫"直接探测来自宇宙空间的暗物质粒子和原子核碰撞所产生的信号。目前已发表了若干重要的暗物质探测结果,其最新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超越了国外同类研究。2015年发射升空的"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是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已获得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以期第一个发现暗物质。中国正后来居上,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中国力量。
(根据《大国重器》《极简天文课》等改编)
(1)你和图图梳理中国暗物质探测成果。你根据杂志内容填空,完成表格。
中国暗物质"捕手" |
探测成果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
① 发现一种新粒子,虽无法证实,但国际物理学界高度评价该发现。 |
② "熊猫"探测器 |
发表了若干重要的暗物质探测结果,其最新成果国际领先。 |
"悟空"号探测卫星 |
③ 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 |
④ 采集高能宇宙射线,获得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 |
(2)图图问:"'悟空'号的探测属于图中哪种探测路径呢?"你给他作了解释。
(3)图图认为"悟空"这个名字既有领悟探索太空之意,又有巧借孙悟空"火眼金睛"观测宇宙之妙。你受此启发,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取了一个名字,并告知图图自己取名的巧思。你取的名字: ,取名的巧思: 。
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问题。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那是前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然后岔开公路驶上朝南通向原根的官道,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站在河岸上指指点点,另一个脱了鞋袜,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朱先生看见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这要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噢"了一声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抚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 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 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他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遒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2)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3)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
(4)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简要分析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6)探究两处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5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全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宁吉喆表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日报》2021年5月18日)
材料三:
放眼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是各国发展时普遍都会遭遇的挑战,而且往往会同时出现。其带来的一个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后回落。
从传统的人口学和经济学角度看,劳动人口的减少几乎可以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画等号。但新的情况不太一样。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吉川洋曾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类似问题,但人口数量并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均劳动生产率才是。即使劳动力人口没有明显变化,只要平均每位劳动者所能制造出来的商品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也能保持增长。
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指标。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提醒,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有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尤其是劳动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23.61%,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宁吉喆也提到,全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面对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5月12日)
(1)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以上。 |
B. |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新情况来看,劳动人口的减少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并不能完全画等号。 |
C. |
中国人口问题引起世界关注,日本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相似问题,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
D. |
面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
(2)仔细阅读材料二,你从图表中读出哪些信息?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