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7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服衣冠皆于齐 B.年之后度已失
C.邹忌八尺有余乃重岳阳楼 D.门庭市猛浪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用法与“吾妻之美我者”的“美”的用法不相同的是(   )

A.如鸣佩环心 B.宫妇左右莫不
C.渔人甚之。 D.父其然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①既望:指农历十六日。②属:同“嘱”,此处引申为“劝酒”。③共适:共享。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于泉上(2)醉翁之不在酒
(3)泛舟游赤壁之下(4)而莫消长也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耳得而为声

A.醉翁意不在酒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有良田美池桑竹
D.募有能捕者,当其租入。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还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请结合【乙】文第2节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虽有佳肴》,完成下面问题。
虽有嘉 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也()(2) 教然后之()
(3)然后能自也() (4) 教学相()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之谓乎?(《虽有佳肴》)②子好骑(塞翁失马))
B①虽有道(《虽有佳肴》)②日中不,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C①学半(《虽有佳肴》)②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D①然后能自也(《虽有佳肴》)②遂溯流而上矣(《河中石兽》)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其此之谓乎?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虎视久之熟:
(2)虎亦卒去卒: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


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面横线点的词。(2分)
无与为乐者②怀民亦未
相与步于中庭少闲人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事),这是事之雅者; (景),这是景之美者; (情),这是情之深者。(3分)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2分)
答: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2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定公问于颜渊曰:“东野子之善驭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人乎!”三日而校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两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节选自《荀子》,有改动)
【注】①定公:鲁国国君,鲁定公。②颜渊:即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③东野:即下文“东野毕”。 ④校:校尉,古代官职。⑤两骖(cān)列:车两旁套马的缰绳断裂了。⑥两服入厩:有两匹马回厩了。⑦吾子:先生。⑧舜巧于使民:舜很巧妙地使用人民。⑨可得少进乎:还可以再说一点吗?⑩鸟穷则啄:鸟被逼到尽头就会啄人。下文“攫”,即抓人。
.⑴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东野子之驭乎()②君子谗人乎()
③历险远()④然犹求马不()
⑵选出与例句中 “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臣以政知之

A.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B.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不识吾子 何以知之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看似说马,实则论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颜渊想要阐明的为政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