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 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
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
课文阅读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作者写了金岳霖教授哪些行事?
作者描写了金岳霖先生的独特行事,体现他自己的个性特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他的个性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金岳霖先生的外貌的?在具体的事件描写之前作这些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写人时用了什么笔法?
作者主要写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还安排部分篇幅来写其他人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做“白日梦”的好处
何积惠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关于记忆和想象力的个体差异。众所周知,记忆力的强弱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博闻强记,有些人动辄健忘。那么,这一点是否也适合于想象力呢?一旦涉及对未来的遐想,记忆库存丰富的人,是否想象力也会更加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呢?“回答可能带一点儿悖论的色彩。”沙赫特的同事、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声称。记性好的人,也许想象力不是那么丰富,反之亦然。他和沙赫特打算就这一假设展开实验。
姑且撇开这个问题,我们内心中过去与未来之间密切的联系,现在看来好像是确凿无疑的。难道我们真的打算凭空虚构一个脚本,让我们在其中充当主角,以这种方式去赢得未来吗?“不错,我们的确在这样做,只是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沙赫特说,“研究成果显示,精神生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对未来的遐想中度过的。”
这些成果有不少被吉尔伯特收入他所撰写的《幸福的邂逅》一书。“每一次当你说‘我得去吃午饭了’,那恰恰表示你刚完成对未来的遐想。”他写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示例,说明人们在时间上具有前瞻性展望的普遍倾向。按照吉尔伯特的说法,研究意识流的心理学家发现:普通人醒着的时候,约有12%的时间是耗费在对未来的遐想上的。
将如此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想入非非上,其种种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把未来的脚本匆匆翻阅一遍,作为向昔日的失误记忆学习的一个直接结果,或许有助于我们去争取符合期待的结局——避免不希望看到的尴尬。我们可以通过对其展望而使未来的享受达到最大化,至于对负面事件的预料,则能帮助我们将其带来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事实上,目前已有证据表明:精神时间之旅是我们内心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脑一有机会就会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来,神经科学家一直坚持认为:即使当大脑外表上处于休息状态时,其内部仍在发生某种意味深长的变动。这一点已通过实验得到印证:当大脑从不受主导的状态转换为受到主导的状态,例如解决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时,总体血流量和氧气摄入量会继续保持不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的“默认值”就是时刻待命,有所作为。但是,它又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近年有不少研究项目,力图通过对无所事事的受试对象的扫描来回答这个问题。据哈佛大学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兰迪·巴克纳透露,这些研究总是发现大脑活动会出现惊人相似的图案:大脑的默认状态与近年扫描中发现的精神时间之旅网络形成极为显著的重叠。由此可见,你的大脑总是在忙着回想过去或展望未来,除非指令它去从事一些特定的具体工作。所以,假如下一次你在埋头苦干时发现自己不时朝天空窥望,或者说在试着阅读一本书时迷迷糊糊地陷入了出神的遐想,千万不要因此而责备自己。从长远角度来看,做白日梦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节选自《新华文摘》)选文第一段就说“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请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试想前一个问题应该是( )
A.记忆和想象力的个体差异 |
B.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密切联系 |
C.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时,其内部是否发生某种变动。 |
D.我们可否在凭空虚构的脚本中充当主角以赢得未来。 |
下面对“白日梦”的益处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有助于我们争取符合期待的结局。 |
B.有助于使未来的享受达到最大化。 |
C.可以使负面事件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
D.可以使大脑时刻待命,有所作为。 |
E.可以完全避免不希望看到的尴尬。
F.可以在繁忙之中获得轻松。从选文看,“白日梦”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白日梦”自有其好处,是否需要正确对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从“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到“还是被逼着在做工”,原文见课本。“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列举了大量的数据,请指出其表达方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第一段中最后一句话“那么,……冤魂”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
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
C.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
从句式、修辞手法的角度简析第二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2005年上海卷)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咸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写出课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 (1分)
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4分)
(1)
(2)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
第⑦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 (3分)
《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3分)
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 (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只叫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间。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你看他多么沉着,多么高贵,多么隐藏!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表现他天使般的温柔。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做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那儿得来的艺术是应当用做安慰的,而不是用做报复的。一个反抗、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钦佩,一个隐忍、宽恕、遗忘的天才,同样值得钦佩。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乐中。就是说不是他这个人或那个人物的音乐,而是纯粹代表他自己的音乐中,你找不到愤怒或反抗,连一点儿口吻都听不见,连一点儿斗争的痕迹,或者只是一点儿挣扎的痕迹都找不到。可是这位温和的大师的门,跟那位悲壮大师的门,被同样的命运惊心动魄的敲过几下。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有传到他的作品里去,因为他心中并没有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是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找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就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跟他的心灵发生关系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美,跟他的心灵协和的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个生命,一个不会再有痛苦、一切都会解决了的生命。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丹纳说得非常好:“他的本性爱好完全美。”只有在上帝旁边,在上帝身上,我们才能找到这种美,才会用那种不留余地的爱去爱这种美。但莫扎特在尘世上已经在爱那种美了。在许多原因中,尤其是这个原因,使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人圣的。(嘉密·贝莱克《莫扎特》,傅雷译)选文第一段中“这个和谐”的具体内容是:
选文第三段作者所说的“莫扎特的朴素”是指在音乐中莫扎特(不超过25字):
选文第四段中说“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根据文意,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莫扎特作品的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特点:
第二特点:
第三特点:
第四特点: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的两项是( )
A.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 |
B.人们无法通过莫扎特的作品了解莫扎特。 |
C.“那位悲壮的大师”是指与莫扎特作品的风格截然相反的贝多芬。 |
D.从莫扎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始终屈服于生活的压力。 |
E、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人圣的主要原因是他对美的“完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