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6分)
最美的坚守
①2000年,女人离家到了这个小学校,两间简陋的教室,一百多学生。那时的女人,正风华正茂,女人呆了一个月就想离开。她想回家,在这里,她甚至没吃上一顿肉。为了改善生活,她只能背起锄刀,在山上挖些不知名的野菜。
②男人是这个学校的第二名教师,男人就住在旁边,或者说与女人只有一帘之隔。晨曦里,男人很早就出去了,村下有条河,男人每次都要去那里接学生。女人很想趁这个时候偷偷离开,但每次都在犹豫,因为孩子,因为男人每天都和她重复的一句话:“看,那些孩子多可爱。”
③是真的可爱。女人的床边,每天都摆放着一束鲜花,女人甚至不知道是谁送的,问,都笑嘻嘻地跑开,男人说:“在大山里,鲜花是送给客人最尊贵的礼物。”男人回来的时候,给女人带了一把板栗:女人的眼睛湿润了,她望着男人离去的身影,久久没有移动。
④女人对男人的感觉,只有感激。男人是个真男人,为了不让刚成立两年的小学停课,他放弃了去沿海打工的机会,毅然接过了教鞭。
⑤以后的每天早上,女人睁开眼睛,都能看到桌子上的一把板栗或者红薯。那时候,山村里很穷,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女人找到男人说:“赵老师,你也不容易,一个人带6个班,你应该多吃点。”他笑笑,说:“大山里不像城里,没有馒头牛奶,这几个月,委屈你了,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能还要委屈下去。”女人就是这样被感动的。
⑥婚后的日子,依然清苦。最苦难的那段日子,男人想过出去打工,提着包裹转身时,看到在孩子们泪水潋潋的眼中满是期待,他又放不下了。
⑦灾难说来就来,没有任何前兆。男人去接学生的时候突然就晕倒了,高烧不退,老人们建议去医院检查,但为了不耽误学生,男人坚持让女人在家里给自己输液。男人说,孩子们要紧。当然,这些都无济于事。男人再次昏迷,被紧急送往医院。
⑥夜里,男人紧紧抓住女人的手,男人说,你一定要通知老村长安排老师去上课,别耽误了孩子们。
⑨是急性白血病。医疗费用大概在40至50万元。男人始终目光黯淡,女人知道男人不是为了自己,挽着男人的手,女人轻轻说:“要不,我回家吧?”男人低着头:“你不怪我?”女人说:“不怪你,我知道你的心中只有孩子。”男人不说话,眼里只有泪水。
⑩后来,有人捐款了,《南方日报》还迅速刊载了男人的事,一场“传递山村学校薪火,援助白血病老师”的行动迅速在南方城市展开。男人真想回家,但孩子们不许,老村长不许,县长也不允许。男人只好说:“要是没老师愿意去顶替我们,就拿我俩下半学期的工资作补贴吧。”
⑾在男人住的医院里。不断有热心的市民来看望,也不断有学校的信息传送过来,知道孩子们有课上了,男人的心才平静下来。
⑿男人是微笑着走上手术台的,男人进病房前的最后一句是:“我希望能马上康复,尽快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所有的人都被这句话深深震撼了,连同他微笑的表情,因为大家都知道,那微笑,那种坚守,才是世界上最深入骨髓的幸福。
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男主人公的名字叫赵鹏,他和妻子在只有两个教师的学校里坚守了九年。 (选自2010年第5期《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分)
.第②段中,女老师为什么最终没有离开那个小学?(2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从第⑨段中男人“目光黯淡”、“眼里只有泪水”可以看出当时他心里在想什么吗?(3分)
.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1)要是没老师愿意去顶替我们,就拿我俩下半学期的工资作补贴吧。
(2)我希望能马上康复,尽快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文章为什么到最后才点出男主人公的名字?(2分)
.假如你见到了康复出院的赵鹏老师,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纺织在我国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在汉语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丝丝入扣”就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后用来比喻做事准确、细致。扣,同“筘”,是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经线位置、控制经线密度的部件。织布时,线分为竖的经线和横的纬线,bù置经线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从线轴引出的每一根经丝都乙(必需/必须)穿过扣,这叫“丝丝入扣”。经丝不入扣,纬线就无法与之交叉,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丝不入扣就会产生瑕疵,因此要“一丝不苟”。绷好经线后,用织suō牵引纬线紧紧交织在经线上,就形成了结实耐用的布。正因为经线的重要,汉语中与“经”有关的词才比与“纬”有关的词要多。经络、经典、经世jì民,都用“经”而不用“纬”字。汉语不仅许多词与纺织有关,许多字也可追本sù源到纺织。《说文解字》里627个含“纟”旁的字多与纺织有关。例如,“丝”是象形字,甲骨文作“”,像两端打了结的两根蚕丝。“绩”源于劈麻技术,因为麻丝长度有限,得把它接起来,这个过程就叫“绩”。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丙(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线轴(zhòu)部置
B.交叉(chā)织梭
C.结(jié)实经世济民
D. 经络(nuò)追本朔源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深蒂固必须相辅相成
B.根深蒂固必需息息相关
C.源远流长必需相辅相成
D.源远流长必须息息相关
(3)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此,人们衣锦为荣,期望前程似锦,用“锦上添花”形容那些好上加好,美上更美的事物。
②属于丝绸而不用“纟”旁的字唯有“锦”,锦是会意字,“锦,金也,其作之用工,其价如金。”(《说文解字》)说明了锦的贵重。
③锦是以彩色丝线在已经很美的织物上再织上花纹,其技术代表了古代丝织的最高水平。
④复杂的工艺决定了它的高贵。历史上,锦曾与黄金等价,代表穿着者的地位、身份。
A.②③④①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 ④②③①
(4)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纺织有关。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字的偏旁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
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
B. 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
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
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
(5)下列成语或俗语的起源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活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一丝不苟 B.玉不琢不成器
C.闻鸡起舞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美好的声誉》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 “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文中第一段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完全文后,用精炼的语言回答。
①“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②“我”为什么样说这些内容?爷爷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这些声誉具有怎样的作用?
文章开头为什么极力渲染退休银行家不肯卖土地?
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A.本文的主人公是爷爷,但并没有直接描写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 |
B.文中对本吉•格洛丽亚,比尔•盖瑟和尤尔先生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的。 |
C.尢尔先生对卖土地的事经历了一个“不卖→犹豫→降价出卖”的心理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爷爷的美好声誉。 |
D.文中多次提到“这片美好的土地”,“温柔的土地”,只是为了表述“我”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
E.结尾处引用小诗是为了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
①“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
②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我们歌颂黄河,赞美黄河,岂能容忍有人这样“攻击”她!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朋友的这番话有一定道理。这难听的话刺到了我们的痛处。
③黄土高原曾经郁郁葱葱,黄河的水也曾经清澈碧绿。随着“坎坎”的伐木声,河畔的森林植被越来越少,河水由清变浊,由浊变黄,“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改名叫黄河。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近5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表层土有0.2~0.7厘米厚。若筑起高和宽均为1米的土堤,至少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长期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④水土流失了,每年随之而去的氮、磷、钾约3000万吨,相当于100座年产30万吨化肥厂产量的总和。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每个劳动力耕种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七倍以上的农田。他们早出晚归,累死累活,即便是苍天保佑,风调雨顺,一亩地才打三四十公斤粮,收二三十公斤油籽。
⑤“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浑浊不堪,因此有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之说。黄河的年经流量为423亿立方米,远比世界上的一些大河少,但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8公斤,每年输沙量达16.4亿吨,两项指标均高居世界各大河之首。黄河的流域面积不及密西西比河的1/4,但年输沙量却是密西西比河的5倍。
⑥注入黄河的泥沙使黄河的河床每年增高5~10厘米。在黄河下流的一些地区,河床已高出两岸十多米,成为一条空中“悬河”,真的如李白所说的那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少年来,这条悬河成为架在人们头上的长剑,历史上曾发生过1500多次大决口。黄河成为一条害河,人们望黄兴叹,谈黄色变。
⑦水土流失是世界性危机。世界各国水土流失的发生,无不是植被破坏的结果。
⑧据研究,形成一厘米厚的表土,约需100年到400年时间,而若无植被的保护,风雨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就可把这些沃土冲光。在这样的田野上,我们为子孙后代播种的是美好的希望吗?为什么说“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这句话运用 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其中“外衣”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这句俗语现在用来比
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一句中的“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有人说:“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一句改为“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他,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更简洁。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往事回思如细雨》,完成小题。
往事回思如细雨
林岫
①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笔似有神力,写什么,什么都精彩。写作余暇,汪先生做什么呢?唱京剧,哼昆曲,韵味十足。兴致好时,也作书画。其书画,简洁明快,遣兴自娱,颇见文人书画气息。
②我见过汪先生作画。想画时,顺手裁张宣纸,就着案头笔墨,随心所欲地涂抹一番。【甲】画完,落款,钤印,歪着头,近看远观,然后一笑,起身往客人多的桌边坐下闲聊,再不管刚才大作的去向。
③汪先生人生坎坷,经常居无定处,可无论在哪儿,偏偏都跟画画连在一起。当“右派”时去沙沟子劳动,栽葡萄,就画葡萄。在沽源马铃薯研究站,画过马铃薯的《图谱》;。后来种口蘑,又画《口蘑图谱》……反正只要想画,伸手又能抓着笔墨纸砚的话,必定挥洒一番。最困难时,没有书画印章,怎么办?弄点红颜色,自己画印章。在沽源,又称军台,清代官员犯了罪,敕令“发往军台效力”,多半从这儿开始流放之旅。汪先生借此调侃遣兴,自得其乐。
④我最欣赏他画上的题款,那种文雅,那份率真,可亲可爱得感人至深。犹记得他本欲写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意,先挥笔画了一柄白荷初苞,正想下笔画蜻蜓,因午时腹饥,停笔去厨间烧水,炉火不急,水迟迟不开,便转身回来,画小蜻蜓方振翅离去,题“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条,等水开作此”。汪先生说“我在等水,小蜻蜓等我,等得不耐烦了,飞走了”。听夫子自道,觉得情景俱活灵活现,信非大作手不得有此雅趣,信非真性情人亦不得有此童心。现在画家写画杨万里此句,几成模式,都画小蜻蜓站立荷苞,呆呆地,千画一律,观者审美疲劳,难免要掉头离去。看汪先生这幅《蜻蜓小荷》,笔墨极简,趣味隽永,真让观者大开眼界。
⑤大约是1992年初,《中国作家》拟发作家书画,选刊了汪先生一幅画,邀请他写几句有关“作家画”的话。汪先生写了一首五言古风,结尾借用了南朝齐梁隐士陶弘景的诗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既表达了对这位博学多才,不媚权贵并耻与丑俗同流的学者由衷佩服,又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他说“一个人一辈子留下这四句诗,也就可以不朽了。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汪先生常用的闲章即以“岭上多白云”印语。他说“休得小看这五个字,个中大有清气清骨”。
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汉语风’外国人学汉语知识竞赛”期间,逢着憩场,我们年轻一点的评委都喜欢围着袁世海先生和汪先生闲聊。二位不但妙语连珠,而且识见非凡。当时有位非洲学生用毛笔书写了“先易后难”小条幅,拿来给评委看,袁老先生见“易”字中间横笔过长,立即指出“易”字书写有误。那学生回头问汪先生,【乙】先生笑道:“你问谁都一样,‘易’字中间横笔绝不能写长。”这学生很快从书包里翻出一页书法作品的复印件,说“这是中国大书法家写的,瞧这‘易’字”。原来他写错的字还颇有来头,大家正不知说什么好,汪先生侃然道:“书法家无论大小,不管是谁,写错都是错。你跟着他这样写,也是错。懂吗?因为你写的不是‘易’,是‘昜’,那是‘太阳’的古写字!”“昜”字只见于甲骨文和金文等古器,今已罕用。连当今书法家都未必尽知的“昜”,汪先生能脱口道出,令我肃然起敬。这时旁边一位评委插话:“您老没听说‘大师笔下无错字’吗?”汪先生笑道“什么‘大师笔下无错字’?那是为写错字打马虎眼儿的欺世之谈!老出错,还能算大师吗?”
⑦汪先生喜欢画松鼠葡萄,有一幅画,印象极深。1957年,戴着“右派”帽子的汪先生被遣送张家口,曾在多处农场苗圃转辗劳动过。二十六年后,汪先生回忆往事,画了一幅《松鼠葡萄图》。昔日劳动时经历多少磨难坎坷,画中不可得见,只有那正欲纵身一跳的小松鼠和晶莹碧透的两串葡萄,记录了沙岭子劳动期间美好的记忆。人生一世不可能记住所有撞击或蚀刻过心扉的瞬间,但忘记那段生涯的苦涩,肯定不可能比忘怀欢乐容易。汪先生不是失忆者,他宁可记住那些可爱的小松鼠和酸甜的青葡萄,其胸界真无芥蒂。汪先生曾说过:“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每当面对饱经沧桑,承受过无端是是非非,如汪曾祺先生这样的可敬长者时,望着他们萧疏的白发和坦荡的笑容,我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是乐观和宽容支撑了希望,还是希望支撑了乐观和宽容?或许吾国文人的清气清骨,无意于宠辱,更在乎人格的威仪和是非的公正,只要大义大爱长在,就可以随遇而安,就总会有梦。
⑧汪先生远行已16年,清明时节,灯下回思,恰合汪先生联语“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的情景,看着他为笔者画的那幅兰花,恍如昨日,喟然缅怀,援笔记之。
(有删改)文中作者回顾了汪曾祺先生的诸多往事。阅读文章第②-⑤段,补全下面内容。
(1)作画随心所欲,画毕不管作品去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难时没有印章,就用红色画印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汪曾祺先生为“可敬”的长者?(不超过1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