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笑可以提高记忆力》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发现,笑能改善人的健康,同时令大脑进入一种深度冥想状态,这对提高人的记忆力大有裨益。
②最新研究显示,压力激素皮质醇伤害大脑内某些神经细脃,可能给人的记忆力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③参与这项研究的李·伯克博士说:“道理很简单,人承受的压力越少,人的记忆力就越好。幽默减少皮质醇等有害的压力激素,降低血压,增加血流量,使人心情好。皮质醇减少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笑增加大脑中内啡肽和多巴胺的释放,这些激素使人产生高兴的感觉。这些积极和有益的神经化学变化使免疫系统变得更好。欢乐的笑声立即产生的脑波频率和人在真正冥想状态中产生的脑波频率相同。”
④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向一组健康的人和一组患有高血压病的人播放一段使人发笑的20 分钟视频。然后,让这两组调查对象完成一个衡量学习、回忆和视觉识别能力的记忆力评估。他们的成绩与另一组没有观看有趣视频的人相比,发现现看有趣视频的两个组的皮质醇浓度明显降低,记忆力评估的所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与此同时,高血压病一组在皮质醇水平变化上得到最引人注目的好处,而健康组在记忆力测试成绩上得到最明显变化。
⑤研究人员表示:将来,如能把这项有益的幽默疗法研究成果提供给临床,它将会对提高人的记忆力和健康保健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选自新浪博文2014年05月04日,有删改)
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去掉?说明理由。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笑是怎样提高记忆力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4中考浙江杭州卷】
比邻若天涯
朱铁志
如今,在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里,
由于网络、手机盛行,互通互联,只要手指一点,顷刻之间图文毕现,哪怕地球那端,也好像近在眼前。即时通讯系统改变了千百年来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业已形成的交往方式,从技术上讲,“天涯若比邻”再也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具体而微的现实。为了一个共
同的诉求,全球网友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貌似虚拟,其实非常实在的联盟,用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提供一份骨髓,贡献一份干细胞,捐献一笔善款。网络和手机的出
现,像电灯、马桶、蒸汽机的发明一样,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毫无疑问,人类需要充分享用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硕成果。
然而,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
的同时,也在现实世界疏远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说,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随意应付。方便则方便,但缺少了一点可以感知的温度,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间所包含的浓浓情谊。人们热衷于在虚拟空间用假名展示真实的自我,却不愿在真实的世界里本真地素面朝天。在真实和虚假之间,自觉不自觉地错把虚拟当真实。
人们发明了网络,原本是为了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反而影响了我们中一些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每天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在办公室、课堂上,甚至在行驶着的汽车的驾驶室里都忍不住摸出手机收发短信,刷新微博。这实在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在韩国,一些最简单朴素的傻瓜手机和电脑开始重新回到人们手中。其实,不少高档手机繁琐的功能是多余的,很多在虚拟空间飞来飞去的信息是无价值的。
我不是一个排斥网络、手机等新技术的冬烘先生,相反,对网络、手机给当代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怀敬意。我只是想善意地提醒人们:在网络、手机时代,要警惕自己被物化为机器的奴隶。在热切关注新技术的同时,要把时间、精力有意分配给现实生活,分配给现实生活,分配给活生生的人,不应沉迷于所谓的虚拟空间,而是扎扎实实地站在现实的土地上。
【注】冬烘先生:预付浅陋的知识分子。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①文中用“天涯若比邻”来形容网络和手机的出现能够快捷的使原本虚拟的世界变成现实的世界。
②网络的发明,原本是为了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事实上却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
第二段中列举了一些在网络应用中的“常见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请你对“韩国一些最简单朴素的傻瓜手机和电脑开始重新回到人们手中”的现象做简要评述。

【2014中考浙江衢州、丽水卷】
“书香浙江”网络平台操作指南
一、用户注册流程
第一,登陆“书香浙江”(http://zj.chineseall.cn)首页,在首页搜索项目中选择机构,并输入机构名称进行搜索。如:在搜索栏中输入“杭州外国语学校”,点击确认。

第二,搜索结果如下:

第三,点击搜索单位后,页面将跳转到学校平台,在学校机构平台首页的“登录/注册区”进行注册。
第四,进入注册页面后,按照页面提示注册个人信息,即完成注册。(注:须填写本人真实信息)

二、参加读书活动发表作品流程
第一,注册成功后在自己学校机构首页点击“读书活动”频道,进入读书活动页面,找到“理想、诚信、快乐、感恩”主题读书征文活动,点击“活动详情”进入。如下图:

第二,进入该主题活动页面后,点击“上传作品”,按系统要求填写相应内容,提交作品。(图5-6)


第三,如何查找已发表的作品?在网站顶部导航中的“我的书房”下拉选项中点击“我的作品”,即可显示您已提交的作品内容。
(摘自“书香浙江全民阅读网”,有改动)
下列选项中的图与“用户注册流程”的第三条相匹配的是()。

判断下列各项表述的正误,将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⑴浙江省各中小学都能使用该网站,该网站只接受实名注册,且能识别注册人信息的真伪。
⑵注册成功后即拥有“我的书房”,如杭州外国语学校在该网站有3003个“个人书房”。
⑶该网站“最热门活动”于2014年5月13日结束,这个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理解“中国梦”。
⑷图5中的通知不完整,但我们可以推知落款单位是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和共青团中央。
正确项: 错误项:
下面是发表作品的操作步骤,请按正确的流程进行排序,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点击“读书活动”②填写作品信息③搜索学校④选择具体活动项目
这份指南是为参加“理想、诚信、快乐、感恩”读书征文活动的中小学生写的,你认为适合他们阅读吗?请阐述你的观点。

【2014中考云南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因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若“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峰,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闻,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因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几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备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问”,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闻,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问,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因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简要说明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共13分)
制度性流民
张鸣
①古代中国两千多年,每次社会大动荡的先兆,都是出现了大批脱离土地的流民。而避免流民成批的出现,安置流民,也成为使社会转危为安的一种必要措施。当今之世,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二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流民。他们很多人在城里长大,对农村生活,已经相当陌生。即使跟爷爷奶奶留守在乡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不懂怎么干农活。这样的农民工二代,城市不是他们的家,农村又回不去,回去也生存不了。他们对农活的陌生,一点不亚于城里的孩子。他们跟他们的父辈完全不一样,父辈进城,仅仅是为了挣钱,挣够了钱,回家盖房娶媳妇,为此,城市对他们再歧视,受的苦再多,他们都可以忍受。但是,农民工二代是回不到农村的一代人,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更熟悉城市生活,也更喜欢城市,但他们所在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喜欢他们,城市的一切,包括他们父辈盖的高楼大厦,跟他们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更忍受不了城里人的歧视,也更难以忍受在城市里的外来人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城乡的二元结构,由于户籍制度,他们根本没有可能改变自身所处的尴尬。可以说,他们属于制度性的流民,城里安不下,农村又回不去。
②我们看到,农民工二代,不像他们父辈一样能吃苦。建筑工地上工资比较高的活计,基本上还是他们逐渐年龄大起来的父辈在做。而他们自己,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却喜欢选择做保安,一个月千把块钱。尽管工资能相差三到五倍,但只要工作清闲就行。还有好多的人游手好闲,学城里人啃老,一天到晚,什么不做。当然也不乏走向犯罪道路的,这些年农民工二代犯罪率之高,令人吃惊。
③应该说,他们中的多数人,所受的教育,比起他们的父辈,更成问题。父母进城打工,把孩子放在家里留守的,每每失于管教,除了少数人之外,成长过程都有问题。带进城里的,也只能上打工子弟学校。这样的打工子弟学校,多数就是起到一个看孩子的作用,教育往往谈不上。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农民工二代出现今天这样的状况,一点都不奇怪。
④更大隐忧是,这些农民工二代,是一个绝望的一代。不像他们的父辈,打工挣钱盖房就心满意足了,他们有更高的追求,但却无法实现这种追求。在一个户籍壁垒森严的社会,在一个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社会,这样一些既没有资金,受教育程度又差,更没有背景,没有亲属网络的人,生活在对他们怀有敌意的城市里,能有多大的前途呢?那里能找到他们成功的道路呢?
⑤显然,这些制度性的流民,一些对城市满怀敌意,沦为城市边缘人的农民工二代,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隐患。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尽快想办法,打破制度的壁垒,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解决他们创业的困难,尽快让这些农民工二代安定下来,那么,在今后的社会变迁中,稍有动荡,就很可能会出大乱子。
(选自李志题主编《给理想一点时间IV》,新星出版社)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什么叫“制度性流民”。
文章第③段中说“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农民工二代出现今天这样的状况,一点都不奇怪。”请联系上文,“今天这样的状况”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就提出来,“他们(农民工二代)跟他们的父辈完全不一样”。请依据全文概括这种“不一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每每”“除了……之外”用得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父母进城打工,把孩子放在家里留守的,每每失于管教,除了少数人之外,成长过程都有问题。

阅读议论文《“磨”到最后》,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幽默地写下了如此对联:“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
②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他的书画功底老到、深厚,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章杂学。他的书、画、文章,外行觉得有意思,内行觉得见功夫,堪称独一无二。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韩先生一是作画少,另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来,而是撕掉。他的标准不是创作不出手,他不愿重复自己,不愿复制自己。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据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痛苦的。先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而掼笔撕纸、长吁短叹,久不得其要,继而灵感偶至,马上抓住。韩羽的“磨”字诀给人生以太多的教益。
③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警示人们要认识磨、善待磨、不怕磨,要耐磨、多磨、自觉磨。“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唱了这样一首人生之歌:“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其意蕴涵的也是“磨”。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有的双腿失灵,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走向新生。
④巴尔扎克把他的创作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刻在他的手杖上:“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创作时,也引用过巴尔扎克这句话。但是他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他说:“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大师大见解,磨至粉碎,磨成双向,功夫深,力度大,质量高。不磨不粉碎障碍,无以前进;不磨不粉碎自己,无以提高。大凡德高望重者、事业辉煌者、叱咤风云者,莫不是磨着困难磨着自己、粉碎着障碍粉碎着自己,步向新生、步向辉煌的。有人想轻松之磨,磨来磨去无精神;有人作虚假之磨,碌碌无为度一生。所以,磨须有心有志,磨要脱胎换骨。
⑤贝多芬说:“卓越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人生曲折,跌宕起伏,“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希冀和祝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然而,许多人对“磨”厌恶、惧怕,在他们心目中,一蹴而就是快慰,反反复复是窝囊,总想三板斧劈尽一切障碍,三把火烧出一片新天地,往往事与愿违。而磨砺临头不去“磨”,被动挨“磨”怨天尤人,如此人生态度则更不可取。
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诗句告诉世人,人生的磨击是少不了的,关键在于自身坚劲,经磨、耐磨、迎“磨”而上,就会磨出灿烂的人生。
说说题目“‘磨’到最后”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
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
(2)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
(1)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韩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写起,作用是什么?(2)作者说“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的,请你为本文补充一个因“磨”而成功的事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