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文字是国家安全的防火墙
①对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是分裂。什么是维护国家安全最有效的防火墙?不是军队,不是警察,而是文字。
②中国之所以到现在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头号功臣当属秦始皇。秦始皇当年统一中国时,最大的功绩是在全中国统一了文字。倘若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只统一地域和军队,并未在中国统一文字,今天的中国笃定早已四分五裂。保持国家大一统最基本的因素,是文字统一。
③二战日本侵略中国时,在敌占区的所有学校强迫开设日语课。说明侵略者清楚,光靠武器无法征服异国,最终让被占领者臣服,还要靠文字。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写了法国19 世纪被普鲁士占领后,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异国占领者的强迫下,最后一次使用法文授课,第二天,这所学校的教师只能使用德文授课。《最后一课》的核心展示,即文字最关乎国家安全。
④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到今天依然没有分裂,我们拥有统一的文字是最重要的原因。1949年后,我们有个令人后怕的举动,单方面修改文字,将汉字简化。同一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的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好在简化汉字只属于换汤不换药范畴,没有伤筋动骨。假如1949年后大陆大刀阔斧修改汉字,使得两岸原本统一的文字形同陌路大相径庭,势必威胁国家安全,导致分裂。
⑤今天,中国的统一文字再次受到威胁,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想起《国歌》中那句最振聋发聩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什么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英语。
⑥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英语已经在事实上成为第二官方语言。在中国本土,考大学、评职称、求职等等都有英语门槛。小学一年级甚至就开设英语课,更有举目皆是的双语幼儿园。试想,在孩子尚未熟练掌握母语时,就让其学习英语,给英语以和汉语分庭抗礼的母语地位,当年侵华日军和侵法普鲁士军靠武器和鲜血才能争得的在异国学校里开设占领国语言课程的先例,如今不费一枪一弹,就在中国的学校甚至幼儿园里实现了。
⑦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官方主流媒体里,诸如CCTV,WTO,GDP,MBA,CPI,CBD,CEO比比皆是,中文里混杂英文的比例越来越高,纯正血统的中文已经开始出现转基因。水稻杂交能提高产量,文字杂交的结果将是威胁国家安全。
⑧为了国家安全,小学有必要停止英语课,因为小学是一个人掌握母语的关键时刻,待我们的孩子先入为主扎实掌握母语后,在中学再适当了解英语;高考取消英语;严禁主流媒体使用英文缩写代替中文……
⑨新中国六十华诞时,我们务必要检阅伟大中文在祖国的至高无上地位和纯正性,因为文字才是国家安全真正的防火墙。
⑩中文万岁才有中国万岁。 (选自2009第12期《向导.新品》)、请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第⑦段中为什么要提到水稻杂交技术呢?
、第⑩段为什么要独句成段?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选出一则最适合本文事实论证的材料,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材料一:1931年9月,吉鸿昌到达美国,却接二连三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竞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随即,他找来一块木牌,用中文写上“我是中国人!”
材料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也沦为日寇占领地。暨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教室鸦雀无声。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是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临,当时针指向10点30分,太阳旗插进校园。“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刷”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泣声……
材料三:陈天华1903年留学日本。当听到沙俄侵占满洲、清王朝准备和它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悲愤欲绝,大声呼喊:“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起来拯救祖国呀!”他咬破手指,拿出一叠纸,用血指写道:“救国!”随后,手不停画,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号召同胞起来斗争……他一连写了几十幅,因流血过多而晕倒,晕倒时还高呼:“救国!救国!”
阅读下文。
山魂
在大山深处,有一座村落,不大。十几户人家,零星的点缀在半山腰的树林里。山脚下有一条傍水蜿蜒曲伸的小路,唯一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多少次我往返于繁华和贫瘠之间,从这条路的起点出发,只是好像从未抵达过终点,或许,这条生命之路原本就没有终点。
有了山,也就有了谷,山和谷紧密相连。这里有一种胸怀,世代的人民就在这山谷里生活。黄昏时分,风就顺着山谷走来了。山里的风很清很鲜,有一股刚刚翻过的泥土的味道。味道是从北山坡传过来的。每到立秋时节,二婶就催着二叔把北山这块旱地翻好。二叔用牛拉着犁翻好地。再施些牲口的粪便,撒下白菜、萝卜、大蒜的种子,即便是寒冬,依然能看到一片绿色,生机盎然。
风看似无形,却并不散乱。山里有一种涵养,容纳了各种自然的声音。仔细听,风里有山里娃嬉闹的笑声;有狗子妈喊他回家吃饭的呼喊声;有柱子他爹的叫骂声,不知是哪家淘气的娃娃偷摘了他橘子树上的橘子。还有鸡鸭回笼共同奏起的和鸣声。一种声音牵来一种声音,一种声音伴着一种声音。自然和谐地在黄昏的山村蔓延开来。
山里养育了勤劳的人们。山里的黄昏来的很快,也很短暂。暮色中,有庄稼汉子疲倦的身影。肩上扛着耕地的犁、耙,吃力的走着。身后是一头牛。老黄牛时时低吼着,头一直抬着,向着天空。那低沉厚实的吼声,久久在山谷里回荡。这里的信仰是最朴实的,有付出就有收获。往往最美的是最短暂的,最短暂的也是最长久的。所以要去珍惜,要去懂得。
山里人很质朴、善良,也很好客。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不管你来自何方,是何身份,只要你肯在火塘边落满烟灰的板凳上坐下,他就笑了。倾其所有。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鸡杀了,就着刚刚从北山坡采回的青菜,大碗大碗的请你喝酒,不醉就不放过。你醉了,他的笑容更加憨厚。山里的酒是自家粮食酿的。不烈,很香醇。喝的再多,也不头痛。酒很清澈,也很暖人。每一滴酒,浓缩了山人里的质朴,每一滴酒,蕴含了山里人的勤劳和乐观。仔细看,酒里有山里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倒影,有山里人开怀的笑脸。山里人和你交流不用语言,用酒,用他的心。酿酒的水取自那口老水井,日子久了,水井里的水就有了酒的味道,酒的甘醇。醉了,不要紧,就睡,倒头呼呼大睡。山里的夜很静谧,只有些许几颗星星挂在天空,大部分星星都去陪娃娃睡觉去了,都在山里娃娃的睡梦中。偶尔也传来几声狗吠声,在空空的山野回响,一直传到山的那一边。
夜再长,天始终会亮。天刚刚破晓,那条石板路就热闹起来,忙碌起来。男人们就开始挑水,把大水缸挑得满满的,足够一天用的。水缸是泥巴烧制的,很粗糙。山里人不在乎是否精致,坚实耐用便宜就行,这过日子还得精打细算。水挑满了,女人们就醒了。背上背篓,打开牛圈的门,牵着牛走在前面。男人扛着锄头走在牛的后面。脚步如此默契,不近也不远,紧紧跟随。一直以来都这样走,一直是多久?一辈子。一代又一代,这是山里不变的法则。
地里的草多了,该锄锄了;院子里柴火慢慢变少了,该砍些了。这是山里不变的习性。山里没有面包,没有牛奶,也就没了吃早餐的习惯,就只是喝上一瓢井水,匆匆上路。女人们很矮,很瘦。矮小也许是遗传的。祖祖辈辈被背篓压矮的。山里人不懂营养搭配,一直都很瘦。但也有一些好处,至少不用减肥,因为没那闲工夫。男人们皮肤很黝黑,很皮糙。晒的,磨的。可以抵御蚊子的叮咬。本来血就不多。血管流着的是,红色的,鲜红鲜红的血。
山从未改变过,一直伫立着。人也从未改变过,一如既往的简单实在。
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不管走多久,什么都可以改变,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种精神―――山魂。作者写了“山魂”的哪些内容?
简要概括文中哪些内容照应了倒数第二段中的“山从未改变过” “人也从未改变过”。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1)每一滴酒,浓缩了山人里的质朴,每一滴酒,蕴含了山里人的勤劳和乐观。
(2) 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不管走多久,什么都可以改变,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种精神―――山魂。请从写作思路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是怎样一步步揭示“山魂”的。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座,属典型的山区县,有人说,“山魂”精神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学习“山魂”精神有必要吗?请说说理由。(不少于30字)
阅读下文。(14分)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张铁
①一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21万次,在2011年"十大转发微博"中位居第五;QQ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600万网友在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②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媒体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③"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④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免费午餐"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140字的微博转发中传递与扩散,"3元加3元"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⑤能搅动舆论场"一池春水"的,往往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失去双腿,"板凳妈妈"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130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最美女孩"不顾自己被淋湿,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⑥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680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聚蕉行动"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我说你听",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 说",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只有与受众契合,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⑦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动设置议程,找到"共鸣点事件"、"公约数观点",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如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共振频率"、"相通波段"。如果只是以"要"字打头,以"应该"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⑧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金话筒",媒体也需要让自己 的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而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为什么能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水波效应"?
文中第⑤自然段"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中的"这"是指什么?
文中①③两自然段中都列举了微博的经典事例,你觉得分别有什么作用?
谈谈下列句子给你的哲理性启发。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
阅读下文。
随风吹笛 (林清玄)
(1)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2)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3)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4)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5)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 ,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6)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7)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8)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 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9)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 10)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11)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12)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13)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14)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15)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2分)
阅读(1)一(3)段,请概括风雨中笛声的特点。(3分)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文章叙述了作者雨天听竹的过程,其间作者心情波澜起伏。请简要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四个过程。(4分)
作看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那一株米兰
①花坛里的米兰被人砍了。萎靡的枯朽色,在周匝不知名的灌木映衬下越发的触目惊心。上面的树冠,被细细的解体,绑成一捆捆的柴薪,整齐的码在院子深处的墙角下,半干了。某一天它们将被送进炉灶里,发一份光放一份热,然后化为灰烬。多好的一棵树啊!就这么毁了。
②这一截碗口粗的残躯,横生的枝条都被人从齐枝桠处砍去,凄惨惨的戳在土里,浅灰色的身上极不情愿的乱糟糟的捆绑着些荆棘和说不出名堂的烂枝条。在这些枯朽的东西上面,无精打采的缠着几根“丰收瓜”的藤,半死不活的吊着几片稀疏的半枯的叶子,哪里有半点“丰收”的样子。
③花坛里的土被人精心的清理过。米兰旁边被齐崭崭砍去的三株大丽花,是城门失火,殃及的池鱼。拔去杂草后的泥土上,横七竖八躺着些白色泡沫做成的箱子。装着就地取材的土,因地制宜的种着青菜、白菜、小葱、薄荷、芫荽。这些营养箱躲在花坛边缘一圈密密匝匝的灌木阴影里,不走到近处了,是不会被发现的。
④原来如此!我不由得怀念起那一株米兰来。
⑤它是什么时候长成一棵树的,我已经毫无印象了。当年种下它的人,一定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它热情的迎接你的到来,率领着这院子里的绿色生灵们。树尖紧挨着二楼住户的窗子。这家人实在幸运,你想想看,不用开窗,就能望见那翠绿的树叶,新鲜的带着露珠的味道;不用开窗,就能嗅到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温和的像拂面的春风。
⑥如果你站在树下,你需要仔细探寻才能在满眼温润的绿色里,发现那小小的花朵。纺锤型的花蕾,仿佛一颗晶莹的水滴。白里透黄,像某种玉石的质感。开放的时候非常缓慢,它好像不着急也不愿意一下子就释放了自己,又极享受这开放的过程。像一首婉约的词,总需要浅吟低唱、一叹三咏,唱的太快就荒腔走板韵味全失了。
⑦我从不曾刻意的去关注它。它和这院子里种的大丽花、糯米茶、紫荆花、金钟花、叶子花,还有那些我无法命名的花朵们一起,构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有一天,它被人毁了。我才发现,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说没就没有了?一切只能依靠回忆。
⑧我似乎记得,我领着孩子在院子里玩耍。米兰花下,她从地上拾起一两朵坠地的花朵,淘气的把花儿放在鼻边嗅嗅,很陶醉的样子,再把花朵小心翼翼的放进她小小的口袋。然后仰着笑脸向我,“爸爸,花花儿香!”我的可爱的小天使,花儿是天地间的精灵,怎么会不香呢?就像你。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香味的啊!
⑨倘若有一天,孩子问我,“那棵美丽的米兰到哪里去了?”我将如何回答?
⑩我突然害怕起来,忧虑起来。赶紧跑去看那棵山茶花。它同样是那么脆弱而不堪一击。还好,还好,山茶花暂时安然无恙。
⑾每天早晨,我还是去看我念念不忘的山茶。我已守候了足够长的时间了,好不容易才见到这棵小小的山茶吐出几个蓓蕾,有一个已经露出些微红来,比起几天前更让人憧憬它的绽放。这似乎使我看到了希望。连山茶都没有畏惧危险,明天它就会绽放了!它会开出娇嫩的鲜红的花朵的。该开放就要开放,谁能阻挡?他自戕害,我自美丽!
⑿我应该去把那些缠在米兰身上的荆棘扒掉,扔得远远的。那一株米兰啊,不是还有根在吗?几天前已经立春了,现在扑面而来的是春风了,也应该有一场雨。你一定要迸发出嫩芽啊!你一定要长出新的枝叶啊!你一定要开出最馥郁的花朵啊!尽管这片土地上已经干旱很久,尽管这是何等的艰难,但我还是希望你能。
⒀这样,我就可以回答孩子的问题了,“!” (选文有删改)阅读全文,请你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作者前后心理变化的过程。
→→ |
怀念 |
→→ |
→→ |
希望 |
本文题目是“那一株米兰”,但文章第11小节却赞美山茶花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同学们,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将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注意,回答时要符合文意。(字数不超过50字)
这样,我就可以回答孩子的问题了,
“
”本文第⑥段中画线句精致描写了米兰花开的过程,请细细品味,赏析该句。
开放的时候非常缓慢,它好像不着急也不愿意一下子就释放了自己,又极享受这开放的过程。 同学们,人生中有时也会遇到像米兰一样的经历,请根据《那一株米兰》和下面这段文字的感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荆棘”。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机的机体一样。
……
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普里什文《林中小溪》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善很柔软但有力量
安黎
①两千年前,孟子把道德不够好的人统统称作禽兽。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很小区别,究竟有哪些?孟子认为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失去这些品质,人就不是人了。恻隐之心,被孟子排在“四心”之首,足见它之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人之初,性本善”,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干净的。至于随着逐渐长大,人有可能撒谎,有可能作恶,有可能损人利己,那皆因人之心田,在尘世里遭遇了滚滚红尘的污染。
②恻隐之心潜藏于人的体内,久而久之,就转化为人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看见别人流泪,自己的眼圈就潮湿;看见别的生命在受伤流血,自己就肌肉抖颤,心灵抽搐。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人心是一团活着的血肉。血肉的属性决定了人心的敏感性与柔软性。柔软的人心,才能产生怜悯、同情、爱恨、快乐、沮丧等诸多情绪。其中,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有了怜悯之心,有了同情之意,人才能趋向善良,才能忘却一己之得失,去帮助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旁人。无数的先贤谆谆告诫人要以仁义为立命之根,要以厚德为立身之本。佛祖教人以善,基督教人以爱,孔孟教人以仁……圣贤们表达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主体理念,却大致相同,那就是人活着,不单单要考虑自己,还要顾盼别人。在相互的依偎、关爱、帮扶里,人才不孤单,不寒冷,不绝望。关爱别人,也是关爱自己,轮到自己落难之际,无数只热手会纷纷向自己递来。
③人要有善行,更要有善念。善念驱动着善行,善行反哺着善念。有了善念,善行就变成了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觉行动,而不是表演式的作秀。以善目打量万物,以善心度量世界,以善举行走于人间,人才能变得宽厚博大。宽厚的人,博大的人,不但自身的生命有了厚度,而且生命的价值亦得到了彰显。
④行善,没有前提条件,也没有固定方式。给迷路者指一下路,给饥饿者递一个馒头,给遭灾的人捐一些被褥,甚至,给那些贫贱者以平等尊重的口吻,给那些落魄者失意者以鼓励的微笑等等,都是善行善举。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善举却没有高下。穷人捐赠的一元钱,和富翁施舍的一万元钱,在功德的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⑤善是火苗,需要呵护;只有呵护,才能燎原;善是种子,需要播撒;只有播撒,才能发芽,并绿满原野。一个人的善,可以引导更多人的善;对某一件事情的善待,可以繁衍出更多善事。善在表象上,它很柔软,但其实,它却最有力量。一个国家,若只有坚挺的枪炮,而无正义,这样的国家纵然可以让别国恐惧,但却无法让别国臣服。一个社会,若只讲究利益,而没有爱的传播,爱的弥漫,纵然堆满金山银山,也只是冰冷的荒原。
⑥三国时期的刘备曾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小善就成了大善。遍地皆善,善就会转化为一种土壤,成为一种气候,催促更多的善行善德破土而出。文章第一段写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佛祖教人以善,基督教人以爱,孔孟教人以仁……圣贤们表达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主体理念,却大致相同……”你能举一位圣贤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吗?
结合本文及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善在表象上,它很柔软,但其实,它却最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