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那一株米兰
①花坛里的米兰被人砍了。萎靡的枯朽色,在周匝不知名的灌木映衬下越发的触目惊心。上面的树冠,被细细的解体,绑成一捆捆的柴薪,整齐的码在院子深处的墙角下,半干了。某一天它们将被送进炉灶里,发一份光放一份热,然后化为灰烬。多好的一棵树啊!就这么毁了。
②这一截碗口粗的残躯,横生的枝条都被人从齐枝桠处砍去,凄惨惨的戳在土里,浅灰色的身上极不情愿的乱糟糟的捆绑着些荆棘和说不出名堂的烂枝条。在这些枯朽的东西上面,无精打采的缠着几根“丰收瓜”的藤,半死不活的吊着几片稀疏的半枯的叶子,哪里有半点“丰收”的样子。
③花坛里的土被人精心的清理过。米兰旁边被齐崭崭砍去的三株大丽花,是城门失火,殃及的池鱼。拔去杂草后的泥土上,横七竖八躺着些白色泡沫做成的箱子。装着就地取材的土,因地制宜的种着青菜、白菜、小葱、薄荷、芫荽。这些营养箱躲在花坛边缘一圈密密匝匝的灌木阴影里,不走到近处了,是不会被发现的。
④原来如此!我不由得怀念起那一株米兰来。
⑤它是什么时候长成一棵树的,我已经毫无印象了。当年种下它的人,一定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它热情的迎接你的到来,率领着这院子里的绿色生灵们。树尖紧挨着二楼住户的窗子。这家人实在幸运,你想想看,不用开窗,就能望见那翠绿的树叶,新鲜的带着露珠的味道;不用开窗,就能嗅到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温和的像拂面的春风。
⑥如果你站在树下,你需要仔细探寻才能在满眼温润的绿色里,发现那小小的花朵。纺锤型的花蕾,仿佛一颗晶莹的水滴。白里透黄,像某种玉石的质感。开放的时候非常缓慢,它好像不着急也不愿意一下子就释放了自己,又极享受这开放的过程。像一首婉约的词,总需要浅吟低唱、一叹三咏,唱的太快就荒腔走板韵味全失了。
⑦我从不曾刻意的去关注它。它和这院子里种的大丽花、糯米茶、紫荆花、金钟花、叶子花,还有那些我无法命名的花朵们一起,构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有一天,它被人毁了。我才发现,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说没就没有了?一切只能依靠回忆。
⑧我似乎记得,我领着孩子在院子里玩耍。米兰花下,她从地上拾起一两朵坠地的花朵,淘气的把花儿放在鼻边嗅嗅,很陶醉的样子,再把花朵小心翼翼的放进她小小的口袋。然后仰着笑脸向我,“爸爸,花花儿香!”我的可爱的小天使,花儿是天地间的精灵,怎么会不香呢?就像你。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香味的啊!
⑨倘若有一天,孩子问我,“那棵美丽的米兰到哪里去了?”我将如何回答?
⑩我突然害怕起来,忧虑起来。赶紧跑去看那棵山茶花。它同样是那么脆弱而不堪一击。还好,还好,山茶花暂时安然无恙。
⑾每天早晨,我还是去看我念念不忘的山茶。我已守候了足够长的时间了,好不容易才见到这棵小小的山茶吐出几个蓓蕾,有一个已经露出些微红来,比起几天前更让人憧憬它的绽放。这似乎使我看到了希望。连山茶都没有畏惧危险,明天它就会绽放了!它会开出娇嫩的鲜红的花朵的。该开放就要开放,谁能阻挡?他自戕害,我自美丽!
⑿我应该去把那些缠在米兰身上的荆棘扒掉,扔得远远的。那一株米兰啊,不是还有根在吗?几天前已经立春了,现在扑面而来的是春风了,也应该有一场雨。你一定要迸发出嫩芽啊!你一定要长出新的枝叶啊!你一定要开出最馥郁的花朵啊!尽管这片土地上已经干旱很久,尽管这是何等的艰难,但我还是希望你能。
⒀这样,我就可以回答孩子的问题了,“ !” (选文有删改) 阅读全文,请你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作者前后心理变化的过程。
|
→→ |
怀念 |
→→ |
|
→→ |
希望 |
本文题目是“那一株米兰”,但文章第11小节却赞美山茶花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同学们,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将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注意,回答时要符合文意。(字数不超过50字)
这样,我就可以回答孩子的问题了,
“
”本文第⑥段中画线句精致描写了米兰花开的过程,请细细品味,赏析该句。
开放的时候非常缓慢,它好像不着急也不愿意一下子就释放了自己,又极享受这开放的过程。 同学们,人生中有时也会遇到像米兰一样的经历,请根据《那一株米兰》和下面这段文字的感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荆棘”。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机的机体一样。
……
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普里什文《林中小溪》有删改)
12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分)
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第四段中,“蹲 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4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本文有删改)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
上文中对沙尘暴的有利的一面作了分析,以下哪一项与原文不符? ( ) ( 3分)
A.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
B.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
C.沙尘暴能有效缓解酸雨。 |
D.沙尘暴造就的黄土是我国最肥沃最宜于耕种的土壤。 |
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有的干旱或半干旱的地区种草较之种树更科学。 |
B.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一点关系也没有。 |
C.第⑨自然段中“过度的放牧和农耕”中,“过度”一词作了必要的限制,不能取消。 |
D.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会生长与这个自然带相适应的植被,这是人类无法改变的。 |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花边饺里的母爱
肖复兴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惟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有删改)简要概述本文主要记叙的两件事情。
第③段中划线词语“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1)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第⑨段里划线词语“花招”的理解。
(2)将第⑦段中“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改成“饺子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好不好?为什么?根据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②段里,我和弟弟“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看见这一幕的妈妈心里会怎么想,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小小的花边饺子里,凝聚着浓浓的母爱。读完此文,你一定产生了共鸣,那么请运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叙写一个类似的片段,来表现母爱(父爱)。(不少于50字)
答应过眼睛
(1) 从两个人穿过斑马线时,我就注意上他们了。他们穿着同样款式、颜色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咧嘴笑时,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年轻的父亲走在前面,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又回头,好像开一句玩笑,小男孩就咯咯咯咯地笑个不停。男人看男孩时,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父亲特有的慈爱和关切的目光。
(2) 奇怪的是,男人总是和男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两三步吧,不远,也不近。步行绿灯的时间很短,他们急匆匆地从马路的一边穿越到另一边。男人似乎在催促男孩再快一些,小男孩就小跑起来,却是笨拙踉跄的脚步。
(3) 马路对面,是一个小型的游乐场。
(4) 男人和男孩走进游乐场,小男孩满脸兴奋。游乐场里熙熙攘攘攘攘,人声鼎沸,男人说话的声音就渐渐高起来。他说,白雪公主来到森林里……
(5) 森林里有狼吗?小男孩的声音跟着高起来。
(6) 没有狼,男人回头说,森林里只住了七个善良的小矮人……
(7) 他们之间,仍然是两三步的距离。有时小男孩或者男人会被游客们撞到,每撞一次,男人就会停下他的童话和脚步,说,第七次拥抱。过一会儿,男孩又被游人撞到,就在后面开心地喊,现在第八次了。又一起笑。这样一对行动怪异的父子,真是令人心生好奇。
(8) 男人将小男孩抱上蹦床,就走开了,到不远处的椅子上坐下,点一根烟。这时的小男孩,已经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
(9) 小男孩试图蹦得高一些,再高一些,可是他没有成功。其实蹦床上的他更显笨拙,晃来晃去,东倒西歪,有时,甚至显出紧张和沮丧的表情。这时男人会冲他喊,我在这边呢。男孩就转身冲着男人的方向,再一次咧开嘴笑。
(10) 我问男人,你为什么不过去呢?那样说话不是方便一些吗?
(11) 他对我说,我不过去,是想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和他不停地说话,是想给他信心,让他感觉到我就在不远处注视着他。他需要知道我的位置——他是一个盲童。
(12) 努力掩饰住自己惊愕的表情,我说,那么,你更应该牵着他的手啊。
(13) 不,男人摇摇头说,我得让他学会坚强,学会独立。我不想牵他的手,我只想用声音为他引导方向。我想要他明白,他其实和每一个孩子都一样,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他也能够做到,并且会做得更好。
(14) 就因为这些吗?
(15) 是的,男人说,尽管他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感受到目盲的不便和痛苦,可是现在,我不想让别人看出他是盲童,更不想让他幼小的自尊心受到丝毫的伤害。男人深情地看一眼正在蹦床上玩得高兴的男孩,继续说,今天早晨,他突然对我说,他好想过一天不是盲童的生活,因为在梦里,他答应过自己的眼睛。我鼓励他说你当然能够做到。现在,我想,在蹦床上,他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孩子。在小说的最后,我们才发现小男孩儿是个盲童,但是这一点在小说中有多处暗示。请在文中找出与这个结果相照应的地方?(至少2处)
“有时小男孩或者男人会被游客们撞到,每撞一次,男人就会停下他的童话和脚步,说,第七次拥抱。过一会儿,男孩又被游人撞到,就在后面开心地喊,现在第八次了。”怎样理解这段话中的“拥抱”?
为什么男人不牵着小男孩儿的手?请总结出原因。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对于残疾人我们更是应该自己的援助之手,尽力去帮助他们。这与文中男人对待小男儿的行为是否矛盾呢?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