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某类动物中,毛色黑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黑色为显性(W),白色为隐性(w)。如图表示两项交配,亲代动物A、B、P、Q均为纯合子且在正常环境下长大;它们的子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其毛色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动物C与动物D的表现型不同,基因型相同
B.动物C与动物R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15°C中成长,表现型最可能的比例是1∶1
C.动物D与动物S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30°C中成长,表现型最可能的比例是1∶1
D.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目 生物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四川卷.4)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江苏卷.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 20%进入浮游动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