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H标记某植物(假设体细胞含12对同源染色体)的花粉细胞和根尖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到细胞分裂后期,结果会出现( )
A.花粉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含3H | B.根尖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含3H |
C.花粉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含3H | D.根尖细胞中有48个DNA分子含3H |
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
A.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
C.保持生态平衡 | D.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以说明()
A.一条食物链 | B.种群密度改变的要素 |
C.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组成 |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的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消费者依次是()
A.猫头鹰和食虫昆虫 | B.青草和猫头鹰 |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 D.食草昆虫和青草 |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遗物中的能量 |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