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1—23题。
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①,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值余幕游于外,芸②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注释】①张兰坡:人名。 ②芸:沈复的妻子。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珍如拱璧(珍:珍惜)       B.从此誓不植兰(植:直立)
C.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D.可以入谱者(以:用来)
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
沈复所养的这盆兰花为什么会死?请从选文中找出交代原因的句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菊圃记
元结
舂陵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圃,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犹宜徙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其地近宴息之堂,吏人不此奔走;近登望之亭,旌旄不此行列。纵参歌妓,菊非可恶之草;使有酒徒,菊为助兴之物。为之作记,以托后人,并录《药经》,列于记后。
【注】①舂陵:地名。②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③宴息之堂:人起居休息的地方。④旌旄: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此处借指官兵。
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停顿,每句标一处。
(1)其 地 近 宴 息 之 堂(2) 菊 非 可 恶 之 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前时远致之()(2)再来也()
(3)君子自其身()(4)而忍蹂践尽( )
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是更为之圃贤材人远矣 B.近登望无丝竹乱耳
C.菊助兴之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D.忍蹂践至尽温故知新

翻译下面语句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作者看到菊花的遭遇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①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②陵上犯禁,敢陵上③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寡助之()(2)民不以封疆之界()
(3)是以善国者 ()(4)必先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然何时而乐耶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 为本,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

文言文阅读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
(2)弗食,不知其也 ()
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甲】【乙】论述的内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
【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课外文言文阅读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徒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
月流影移,复徒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衽以从阴()(2)其阴逾()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网]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非亭午夜分,不见月。
至于夏水裹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自:曦:湍:旦: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B.沿阻绝迎而上
C.哀转久巘多生怪柏 D.三峡七百里非亭午夜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内容,说说作者抓住三峡夏季和秋季的哪些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