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
我的母亲(节选) 邹韬奋
①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②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③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④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子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⑤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⑥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深夜.根据表格填空。
.选文第⑤段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下面两段选文中的母亲形象有什么共性?
①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选自本文
②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胡适《我的母亲》.选文第⑥段提到“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在我看来“母亲”在作者的成长中具有非凡的意义,请结合原文具体谈谈。
阅读《儒林外史》中的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①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被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②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登时好了。剩下几片云片糕,搁在后鹅口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扶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在嘴里了。严贡生只装不看见。……严贡生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严贡生转弯道:“既然你众人说情,我又喜事匆匆,且放着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账!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着他走去了。
(1)《儒林外史》中,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的人是 。
(2)《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请选择一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并结合小说原著分析其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丑石
夏新祥
世人有玩邮票者、玩古董者、玩文字者。老墨和老白以玩石头为乐,因玩石头出名。
老墨和老白是一对挚友。
老墨开车到桃源茅草街去寻石,邀上了老白。
茅草街邻桃源境内沅水的一条支流。
河床很浅,清粼粼的水在石头间游走,时而高声喧哗,时而默不作声。石头遍布在河床里,大则似碗、碟、盘、笠,小则如卵、珠、米。其状无棱无角,乖巧圆滑。色多为白、黑,间以红、黄、蓝、绿、紫。
两人在小河的分叉处分手,各朝上游寻去。
到下午时,老墨只觅到几块可要可不要的石头,很有些沮丧。
老白却喜滋滋的。
你捡到好东西了?老墨问。
是个好东西。老白说。于是从背囊中取出一块石头,这石头大好比一个盘子,圆得像是用圆规画好后打磨而成。
老白把石头放进浅水里。石头乃玛瑙石,白色,质地像奶。润、绵、厚。不浮、不薄、不浅。其间黛黑的纹理,恰如国画大师勾点。一幅“独钓寒江”图浑然天成。
老墨看得有些呆了。
一路回城,老墨和老白都十分开心。老墨建议老白把石头养好后参加全国奇石展,定能获得大奖。
到城乡接合处,两人上了一趟厕所。老白出来时,看见老墨站在车边,脸都气黑了。老墨的车窗被人砸了!放在车里的两个包已经没了。
老墨报了警,警察二十分钟后赶到现场,拍照取证,录口供。
老墨把老白送到家,蔫蔫地去修车了。
两人一如既往地交流石头,提起那块丢失的“独钓寒江”石,不免摇头叹息一番。
两个月后的某一天,老白正在养石。老墨打电话给老白,老白,你过来看一下,我得到了一块石头,你肯定会惊奇。
老白立即打的到了老墨的“丑石斋”。
老白的确惊住了。
老墨说,老白,寻到这块石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呆了。
你在哪里得到的这块石头?
茅草街,就是我们上次寻石的那一条小河。 老墨说。
世界上竟有如此相像的两块石头,这和双胞胎兄弟有区别吗!老白叹道。
老墨说,老白,这块石头让给你吧,就算你失而复得。
老白说,你舍得?
老墨说,你养我养都一样,你拿走吧。
老白就拿走了那块石头。他说,我肯定会拿它参展,一旦有了市价,我将把钱全部给你。
那块“独钓寒江”石果真得了大奖。专家评估,市价三十万。
老墨说,恭喜你,老白,你发了。
老白说,老墨,我说过的,我会兑现我的话。(A)
老墨说,老白,石头这东西,有价无市,要不你给二十万吧。老白就给了老墨二十万。
以后,两人一如既往地玩石。
有一次在河里寻石头时,老墨脚下一滑,掉进了一个深水潭。水底暗流涌动,老墨像被一只鳄鱼咬住,打了几个圈,就要被扯进潭底。将要没顶时,老墨喊,老白救我!
老墨最后被老白救了起来。
老墨坐在岩石上,久久不发一言。
老墨已经七十岁了,要随儿子到深圳去定居。临行前,老墨把老白邀到家里喝酒,喝着喝着,老墨就哭了起来,泪水怎么都擦不干。
老白说,老墨哥,可不兴太伤感啊!
老墨说,老弟,多谢你这么多年陪我玩儿,我对不起你。
老白说,别说那些话,我陪你玩,你不也在陪我玩吗?
老墨说,老弟,我这一屋的石头都送你吧!
老白说,你这些石头起码值二十万哪!我给你钱。(B)
老墨急了,老弟,别说钱,可千万别说钱!
其实,当年老白把“独钓寒江”石送展之前,要给石头换一个底座,老墨做的底座实在是太俗了。老白换底座时,发现石头的下面有一个丁字形口子,老白当时再一次惊住了。他在小河里寻得那块石头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磕出了一个丁字形的口子,这口子和那口子竟然惊人地相似!
老白相信,老墨所说的对不起应该是“独钓寒江”石这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11期(有删节)
(1)文中加点的两个“惊住了”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写的都是老白要给老墨钱的情节,这两次老墨的心理有何不同?
(3)本文以“丑石”为题有什么好处?
(4)小说人物“老墨”和“老白”的命名也很有意思,请结合人物特点或文中的描写,写下你的发现。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人活着就得有盼头”,从这句话看,盼望已然成为人生命大厦的支柱和基石。如果没有了盼望,人的生存也就没有了理由,理想和信念就会顷刻间灰飞烟灭,了无痕迹。
苍茫大地,芸芸众生,因为有了盼望,柔弱的臂膀才变得更加坚强;因为有了盼望,婆娑的泪眼才放出坚毅的光芒;因为有了盼望,脚下的道路便越走越长,越走越宽广。盼望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情怀;盼望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A______;盼望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望眼欲穿;盼望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B______。
盼望与生命如影随形,如果说生命是一粒种子,盼望就是阳光雨露;如果说生命是一艘航船,盼望就是高扬的白帆。
(1)写出文中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在文中A、B两处各填写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3)仿照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①)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②)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④)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选文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是为了论证
A.大的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C.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要具有怀疑精神,就一定会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A.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B.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C.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D.对明天的认识的惟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罗斯福
(4)对选文内容和论述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说治学过程依次分为怀疑、评判、辩论、修正、创新等五步。
B.选文的语言准确,对事例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选文中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D.选文中既有正面论述,也有反面论述,正反对照,拓展深化了论述视野和深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美瓷不碎
刘心武
①朋友许君热爱陶艺,他在经营一家业务兴旺的企业之余,于京郊开办了一所完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乐陶园,常约些同好在那里弄埴烧陶。烧出来的陶瓷作品若有神来之笔,他就得意地举办内部展览,和来宾们交流陶艺心得,也兼山南海北地神侃。每每尽欢而散时,已月成金钩,蛙声一片。
②许君和他的朋友们烧制陶瓷作品追求的是自得其乐。作品出炉后如果觉得不满意,就马上捣碎;如果凸现个性,灵气四射,则自己先欣赏一番,再招呼他人一起转着圈地欣赏点评。虽说是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有来宾实在喜欢,提出要付款买下,有的作品也就那样被请走。付款的原则据说是随意,但我目睹了几次那样的“随意”,买方若是企业家或演艺界大腕,那付出的数目,像我这样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随意”不起的。
③那天,许君又来电话约我去他的乐陶园。我说实在有事,去不了。什么事那么要紧?他一再问我,还是希望我去,因为他们几个陶艺发烧友新创作了一批作品,有几件实在不必谦虚,可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我若不去先睹为快,会是很大的“审美损失”。我告诉他,是我捐助的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学生,来我家了,现在家里就我跟他,难道我带他去?他可是一点陶艺的概念也没有啊。许君说没概念更好,他来,对我们来说,多一双特别的眼睛,对他来说,则眼睛里会多装一些东西,岂不两下里都有趣?就这样,我带那叫泼娃的小学生到医院检查完身体,就直奔京郊的乐陶园而去。
④到了乐陶园,许君和一群熟朋友都对我和泼娃表示欢迎。许君拍拍泼娃的肩膀笑着说:“你怎么一点也不泼辣?还是等一会儿才暴露你的真面目?”我帮着解释:“他先天不足。当地风俗,怕是养不活的孩子,就故意给取个活不活无所谓的名字,舍娃,丢娃,泼娃,一个村里总有几个。”许君给他一块巧克力,让他别客气,可乐、雪碧随便喝,也可以到处走动观看,但嘱咐他千万不能动手摩挲任何东西。
⑤我观览完许君他们的杰作,就跟他们一起到院子里的大杨树下,坐到休闲椅上喝咖啡,神侃。正当我们言谈甚欢时,忽然听到那边屋子里“咣啷啷”一阵刺耳的声响传来。我立刻跳起来,气急败坏地冲进屋里,果不其然,是泼娃把展示柜上的一件作品弄倒在地摔得粉碎!许君和别的朋友也都进了屋,一瞬间,我看见泼娃的脸红得像团火,而许君的脸白得像块冰。我不知该用什么话重责泼娃。泼娃两眼噙着厚泪,跟我说:“那……实在太奇了,就像我们村里老得动弹不得,求人别杀它的黄牛的眼睛……我心里不落忍,就伸手摸它,让它别怕,有人疼它……”我们一群大人全都愣住了,那件作品的外在形态并非黄牛,我们刚才哄然叫妙,这个说有米开朗琪罗般的悲剧情调,那个说大有令人遍体清凉的禅意……但谁也没能像泼娃那样进入到审美的最高层次!许君一把将泼娃揽进了怀里,我和别的朋友不由地鼓起掌来。
⑥那件美瓷没有碎,它永存于泼娃心中,而且连同泼娃那出自淳朴胸臆的审美评语,将永远鲜活地珍藏在我、许君及在场的朋友们的心里。
(选自刘心武作品集《心灵体操》,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瓷器被“请走”时连用三个“随意”,用语诙谐,写出“我”的感受,突出瓷器精美,价格不菲。
B.文章注重前后照应,如“但嘱咐他千万不能动手摩挲任何东西”与后文“我心里不落忍,就伸手摸它”相照应。
C.第⑤段写听完泼娃的话后“我们一群大人全都愣住了”,表现出“我们”的惊讶和对泼娃摔碎瓷器的愤怒。
D.题目意蕴丰富,既指美瓷完整地永存于泼娃的心里,又指美瓷和泼娃的审美评语永远珍藏在“我”和友人的心里。
(2)第③段写许君一再邀请“我”去乐陶园赏瓷有何作用?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看见泼娃的脸红得像团火,而许君的脸白得像块冰。
(4)为什么说泼娃的审美是最高层次?请简要分析。